
沈青松
1936年9月的一天,5名打著業余探險隊旗號的德國人來到英國一個名叫布里奇諾斯的小鎮。這些人走遍了小鎮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拍攝了不少照片。在沒有發現其他人時,他們還偷偷拿出微型測繪儀器,記錄下當地的一些地理數據……這些人就是希特勒測繪隊里的精英。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制作英國地圖,為戰爭選定軍事目標。
最新一期的德國《歷史》雜志透露,希特勒曾廣納各路專家,成立地圖庫,許多地圖在二戰中發揮了決定作用。二戰后,這些地圖落入美國人之手,成了美國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法寶,從一定程度上也為德國戰后發展提供了幫助。
希特勒測繪隊跑遍世界
希特勒上臺后,非常崇拜德國學者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該學者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這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為了精確打擊未來的敵人,希特勒把德國最優秀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以及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起來,制作德國各地的軍事、經濟、人口等方面的地圖資料。他還要求軍官在進行系統訓練時,尤其要重視測繪、分析地圖方面的訓練。
1936年3月,希特勒在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后宣稱“歐洲應該出現一種新秩序”。當年,“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這下面還多了一個秘密的地理制作研究所。納粹在柏林和德國阿爾卑斯山脈的鷹巢,設立了兩個地圖庫。二戰爆發時,那里已匯集了10多萬份地圖、地理資料。
隨著大戰爆發,希特勒借助這些地圖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歐洲大部分地區淪落納粹德國之手。這時,希特勒開始改變歐洲原有版圖。他勾勒了一份“大德意志國”地圖。這張地圖把柏林打造成一個“世界之都”,將其命名為“日耳曼尼亞”,從“元首宮”中心向外,則是歐洲各附屬國。納粹地圖還用各種顏色將其控制地區劃分成合并區、民政長官管轄區、附屬區、占領區、作戰區五大類。希特勒還將自己的故鄉林茨,標為“元首之城”。他還曾想在戰后讓英國的黑澤市成為自己的“私人游樂場”,所以戰時并沒有轟炸這些城市。在“大德意志國”的人口分布圖上,以德意志人為主宰,將各民族按人種劃分區域,此外還有集中營的設立點。在經濟地圖上,希特勒特別標注了高加索石油、素有“黑色沃土”之稱的烏克蘭耕地以及煤礦等等。實際上,利用地圖的描繪,希特勒依靠掠奪占領區的糧食、石油、工業品、勞動力、武器裝備等資源來補充戰爭消耗,實行“以戰養戰”,其經濟實力有了相當的提高。
丘吉爾偽造地圖逼美國參戰
隨著戰爭勝利,希特勒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他開始讓測繪隊滿世界跑,并制作了一大批世界地圖。在非洲地圖上,他將馬達加斯加島標為“巨大的猶太人區”。他還組織職業登山運動員海因里希等人,到中國西部進行測繪。納粹對格陵蘭島地圖的描繪也險些讓此地成為納粹戰敗后的根據地。
納粹的地圖庫,成了令英法感到恐懼的秘密武器。在英國快淪陷前,丘吉爾曾多次要求美國參戰。但美國人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立主義”的甜頭,只打算像上次大戰那樣臨近尾聲再出兵歐洲坐收漁翁之利。此時,丘吉爾想到一個妙計。1941年10月27日,在當天慶祝美國海軍節的午餐會上,羅斯福總統突然向國會議員和所有與會者宣布美國情報部門獲得了一幅德國新繪制并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人們從這幅以德國政府名義出版印刷的地圖中可以看到,希特勒已將中南美洲14個國家的疆界按照德國的意圖作了重新劃分,其中將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合并成為一個受納粹德國控制的名叫“新西班牙”的國家,同時把法西斯情緒高漲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國土也都予以擴大。墨西哥變成了德國的石油輸出基地,與美國利害攸關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整個拉丁美洲統統都被劃入了納粹德國的勢力范圍。
這幅地圖清清楚地表明了希特勒的魔爪已經伸進了美國的“后院”,德國的施圖卡轟炸機又能隨時“光顧”美國任一城市的上空……羅斯福總統亮出的這幅地圖使與會者立刻嘩然,所有國會議員紛紛譴責希特勒的罪惡行徑,要求羅斯福總統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這一惡魔計劃的實施。不過,后來證實,這幅地圖是丘吉爾偽造希特勒的地圖。
美國借希特勒地圖建立世界新秩序
二戰后期,美軍士兵在貝爾希特斯加登附近逮捕戈林。他們也發現了這些秘密地圖。據戈林交代,從1936年開始作為四年計劃專員,他有系統地推動德國軍火與戰爭經濟發展。1945年逃離柏林時,他帶上了四年計劃局的一些秘密檔案,而這些地圖在他眼里是自己權力的象征和證明。他稱,這些地圖是絕密的,只供當時有限的10多位軍事和經濟領導人查閱。之后,美國又在柏林、鷹巢發現了大批地圖。
美國從這些地圖中,打開了觀察第三帝國軍火、經濟、人口等戰略的一個嶄新視角。地圖記錄了“第三帝國”領域內財富的分布,經濟實力所在等絕密信息。這些地圖顯示歐洲,甚至全球其他地區的秘密資料,比如能源分布,希特勒武器的原材料來自何處,各國的經濟、文化、人口等分布圖,還有詳盡的地圖分析。之后,華盛頓還成立“戈林地圖”研究項目,由美國軍事當局對這些地圖進行解析。
1946年,美國根據這些地圖大幅度地改變其歐洲戰略。美國在那一年作出決定,歐洲在二戰后的重建將不是把負擔壓在德國頭上,而是依靠德國的幫助來進行。這些地圖表明,德國的軍事工業規模巨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被最后的轟炸戰摧毀。于是美國打算依靠德國現存的工業把經濟重新推上去。雖然德國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從希特勒地圖上可以發現,德國仍蘊含著豐富的煤礦等原材料,而且這里的工業體系等仍沒有被破壞。在美國授意下,德國制定了重振經濟的計劃。他們給西德劃出了幾個重點工業區。其中魯爾區的重工業和資源對德國發動戰爭曾起了重要作用,二戰中克虜伯公司就在這里積極從事軍火生產,為納粹制造武器。戰后,魯爾區又成了德國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發動機。德國還依葫蘆畫瓢,在慕尼黑等地建立高新技術基地,把奔馳、大眾、寶馬所在的城市定為汽車基地,北海則是德國的海洋特區,還有森林、農業等經濟區域。希特勒還發現了哈茨地區的富有銅礦,以及圖林根地區的稀有礦藏。上世紀50年代,德國經濟增長達7.9%,60年代仍有4.6%,這段時期成為德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從希特勒的地圖中了解到歐洲的重要性,為了從經濟上、政治上進一步控制西歐,進而遏制蘇聯,在杜魯門的授意下,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研究炮制了所謂援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這為美國未來“牽引”歐洲政治打下基礎。從能源等因素考慮,東歐對美國也有重要價值。后來,北約的戰略考量也從這些地圖得到啟發。▲
環球時報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