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前不久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CeBIT大展上,最吸引人的要算類人型機器人。很多德國專家也認為,機器人將成為改變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的最重要技術,德國人與機器人一起生活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當《環球時報》記者進入德國漢諾威CeBIT大展機器人展廳時,就好像來到了“未來世界”。這里最吸引大家的是一個叫“羅賓·賈斯汀”的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擁有兩個機械臂,以及長著4根指頭的手。它非常靈巧,能夠勝任包括沖咖啡在內的很多復雜工作。設計這個機器人的德國宇航中心工程師克里斯托夫博士對記者說,機器人技術正漸漸從工業領域進入家庭,30年后,展會上將到處都是機器人。
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在德國的使用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前不久,《環球時報》記者在法蘭克福機場,就遇到一個閃著光,穿梭在旅客中的機器人。原來這是一款執行安檢工作的機器人,售價達5萬歐元。利用機器人的德國機構還有很多:在德國醫院,名叫“觸覺行走者”的康復機器人正在幫助中風患者鍛煉下肢;德國消防員也不用在面臨特別嚴重的火情時,帶著水桶和云梯車向火場推進了,因為德國已經有裝備遠距離爆破設備、電子引爆罐和激光指示器的消防機器人。現在德國總共有15萬臺機器人在工作。而且不少產品出口到美國、法國、意大利和中國。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專家安格爾教授對記者說,類人型機器人產業化目前的瓶頸主要還是沒有統一的操作系統軟件,處理器和其他硬件標準化還不多。而且,機器人的智能程度還遠不及人類。到2020年,機器人的智能程度還相當于老鼠。真正達到人類級別的機器人,可能要到2040年才會出現。而且,家庭型機器人目前的價格在30萬歐元左右,顯然沒有廉價到“家家都買得起”的地步。不過,他認為到2020年,能從事簡單輔助功能的智能化家用機器人將進入普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