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近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適時進行了重大調整,采取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保持出口穩定增長、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并開始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更加有力的擴大內需。在“保增長”的同時,仍然要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問題。
一、在保增長的同時重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超過10%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制造業生產能力快速放大,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在不斷積累。一是能源與環境的瓶頸制約不斷加劇。環境污染和資源、能源短缺等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近幾年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鋼鐵和建材等重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實現能耗下降目標的難度,加重了能源安全風險。二是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重新抬頭。從2003年起,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增幅均超過20%,并且超過消費的增長速度。投資的高增長必然帶來產能的快速擴張。增加的產能一部分被出口所消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于高增長的投資。三是對出口和投資的過度依賴。我國經濟高度依賴于出口,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從本世紀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額占GDP的比重接近40%。2005—2007年,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20%左右,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40%上下,二者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60%,內需不足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出現加劇的趨勢。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向實體經濟的擴展,2009年的出口還可能進一步下降。四是技術水平低。“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依賴于低成本的價格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內工資、土地和環境成本以及工人工資的快速上漲,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被大大削弱。年初沿海地區就已經出現大量出口加工型工廠關閉、搬遷的現象。
為了解決經濟增長中存在的技術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層次矛盾,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政策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后,必然帶來大量企業的停工甚至破產倒閉,這意味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所未能實現的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目標有可能通過經濟下行期中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得以實現。在當前階段保增長是必要的,但是為了擴大內需而進行的4萬億投資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可能會給今后的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很大的困難。因此,現階段宏觀調控政策應將保持經濟較快平穩增長與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在保增長的同時重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為下一階段經濟的又好又快增長奠定基礎,形成“保增長”與“促調整”的良性互動。只有加強技術創新、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內需不足問題,才有可能提升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才能夠解決經濟增長面臨的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層次問題,最終實現科學發展。
二、保增長、促調整的政策建議
一要盡快落實投資項目和資金。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已經下降到個位數,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二要積極擴大出口和國內消費。國家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過增加投資擴大國內總需求,措施主要對鋼鐵、水泥等重化工業部門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而對紡織服裝、電子等外向型程度高的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帶動作用不大。為了促進紡織服裝、電子等出口導向型行業和消費品行業的穩定增長,一方面要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措施擴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現過快下滑;另一方面還應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對中低收入者和困難群體的生活補貼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明年在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對農民購買家電實行財政補貼,能夠對擴大農村消費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考慮將財政補貼的范圍擴大到農機、太陽能熱水器、沼氣系統等產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
三要提高投資效率,避免重復建設。政府投資的重點應在災后重建、重大基礎設施、“三農”、廉租房、醫療服務體系等公共產品方面,并且財政投資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招投標的方式,使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來承擔這些項目,從而促使這些企業在經濟下行期的持續較快成長。同時財政投資工程要高標準、嚴把關,使下游產品質量高、有競爭力的企業能夠獲得市場需求,從而帶動它們發展。應加強對民間和地方投資的引導,嚴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卷土重來,特別要關注在一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地區,地方政府以擴大內需為名盲目上馬鋼材、石化等特大項目,重復建設、產能過剩。
四要堅持“有保有壓”,扶持優勢企業。隨著市場需求增長速度下降,我國出現大量企業停產倒閉。對于那些產能過剩、過度競爭的行業,高耗能、高污染、規模不經濟的企業,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應任其被市場淘汰。另一方面,那些技術水平高的大企業同樣也面臨市場需求萎縮的困境。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雖然能夠減輕企業負擔約1200億元,但這一改革措施無法發揮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還應采取放寬信貸、稅收減免、擴大政府采購規模等措施以促進符合產業政策、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企業發展。
五要大力扶持高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產業升級需要給企業一定的緩沖期;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稅率、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等政策對于緩解企業困境只是“治標”,根本性解決辦法不在于此,只有產業升級才是擺脫困境的最終出路。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的高端化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方向,要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高科技企業成長以促進為有力抓手。高科技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實力比較弱、資金比較匱乏,尤其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因此國家應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重點資金支持,包括貼息貸款、擴大科技招標項目的數量和資金規模、對創新活動給予獎勵、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幫助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企業渡過難關。此外,針對經濟下行期出現失業增加,各地政府應加強對再就業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產業結構升級做好人力資本的準備。
六要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地轉移。由于成本上漲較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沿海地區失去了競爭優勢,同
時近一年來經營出現了很大的困難,部分企業向國外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低成本優勢明顯,并且外遷企業對國內經營環境更加熟悉。因此政府應該鼓勵和幫助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出口加工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群體性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此帶動當地的發展,并給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留下“騰籠換鳥”的空間。
七要繼續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節能減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由于經濟增速特別是重工業增速下降帶來的能耗下降絕不能放松警惕。除了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外,國家還應加大對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公共環保設施的投資力度,以及對淮河、太湖等污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加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項目的投入,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支持和信貸支持,幫助企業上馬節能減排的工藝和設備,以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