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 飛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系列的傳統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人們參加活動,鍛煉身體。這個節日中有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又有踏青游玩的樂趣。
蕩秋千
清風拂過臉龐,勇敢的孩子將秋千蕩得高高的,在歡笑聲中體驗飛的感覺。
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來改為秋千。古時候的秋千大多用樹枝做支架,上面拴上長長的彩帶。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清明時,人們舉辦蕩秋千活動,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勇敢精神,特別受兒童喜愛。
活動提示:可以單人或雙人玩,雙腿下蹲時用力,手要緊緊抓住秋千繩。
趣味指數:★★★★
蹴鞠
古代清明,年輕人聚集起來,一起玩蹴鞠(cu ju)的游戲。蹴鞠,就是用腳去踢球。
相傳,蹴鞠是黃帝發明的。剛開始用來訓練武士體能和反應能力。后來,漸漸成為百姓喜愛的一種活動。蹴鞠的球皮由皮革做成,球內用獸毛等塞緊。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認為,足球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蹴鞠。
漢武帝時,青年英雄霍去病就是一個喜愛蹴鞠的將軍。他出征塞外,部隊的糧草有斷絕的危險。他鼓勵士兵保持良好心態,與他們在草地上搭起球門,比賽蹴鞠。
活動提示:自己制作簡易皮球、球門,自定規則。選一塊空地,喊上小伙伴,來場酣暢淋漓的球賽。
趣味指數:★★★★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人們叫探春、尋春等。
四月清明,大自然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古人掃墓后,往往不會著急回家,而是找一棵大樹,墊一塊蒲團,賞風景,吃點心。
宋朝詩人吳惟信寫過: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活動提示:和爸爸媽媽去郊區掃墓,沿途不要忘記觀察新生的植物,拍幾張照片。美麗的春色會讓心情輕松愉快。
趣味指數:★★★★
植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清明前后,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這個古老風俗,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
活動提示:趁這個好時節,和爸爸媽媽種一棵小樹做紀念吧。或者種些花草,擺在家中,精心地照料,耐心等待花開。
放風箏
春風吹來了,放風箏去吧。清明時節,人們白天放風箏,夜間也能放風箏。
夜里放風箏,別有一番趣味。放風箏的人在風箏的拉線上掛一串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這些上天的小燈籠被稱為“神燈”。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給自己帶來好運。
活動提示:和好朋友一起動手制作風箏,在開闊的地方放飛。看看誰的風箏最好看,放飛得最高。
趣味指數:★★★★★
插柳
插柳的風俗,是人們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業之神——神農氏。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用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漸被淘汰了,只有插柳的習俗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活動提示:觀察一棵柳樹,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有預報天氣的作用,記錄下你的觀察結果。
趣味指數:女★★★★
發言:
我國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不相同之處。如在北京城隍廟,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藤制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后面跟著熱鬧的表演隊伍,有秧歌隊、高蹺隊、五虎棍隊等。隊伍經過街市時,觀者如潮,兒童看得樂翻了天。
很多習俗里藏著有趣的故事,請同學們向老人打聽了解家鄉的風俗,記錄動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