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俠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來自方方面面的競爭和挑戰也不斷加劇。但歸納起來,其根本還是“人”的競爭,即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優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敗。那么,中國目前的人口素質狀況如何?我們又該如何提高人口素質,使其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從而使我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
“人口素質”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界定。 “人口素質”內涵和外延的基礎理論問題是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人口學復興以來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大熱點,至今依然見仁見智,未有定論。
對人口質量較早給出定義的是北京大學的張純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論教程》一書中定義如下:“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北京大學穆光宗教授認為,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涉及人口性別年齡構成、職業構成、人群健康、國家政策、社會關系、教育水平等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質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傳統習俗、民族自尊心、獻身精神、使命感等,可從社會號召力、凝聚力和社會活力中體現出來。反映人口文化素質的一般指標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構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技工的技術等級構成、社會管理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勞動者的創造性能力等。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目前,我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貧困人口占一定比重,一些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質,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問題,仍然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其中嚴重出生缺陷占1.3%。我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其中單基因病占5%~7%,多基因病占15%~20%,染色體病占0.5%~1%。
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萬~1800萬人。我國人群中沒有遺傳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攜帶者,據估計,平均每個人攜帶有5~6個有害基因,并且會按一定的方式向代傳遞。隨著工業化的進展,許多化學物品不斷投入我們生活環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誘發基因突變,通過突變增加了我們的遺傳負荷。綜上所述,我國迫切需要推行優生學知識,以提高人口素質。
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表明:我國人口素質已有進一步提高。這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的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增長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增長了45%。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10年來我國落實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口素質提高的重要任務。未來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人口素質的競爭。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定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首先,要在未來世界的競爭中取勝,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其次,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樣不僅能實現對“增長極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護自然資源。
此外,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更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因此,科教興國,要先興科教;科教要興,必須先投資于民,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提高人口素質是一項根本性的、長期的、巨大的戰略任務,因此,從幼兒到老年、從生理到心理、從自然物質基礎到家庭社會環境,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要付出努力。同時還應做到,凡是對提高人口素質有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堅持,凡是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損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礙人口素質提高的東西都要堅決抵制,這樣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才能使提高人口素質早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