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張
為了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同時杜絕學校亂收費、私設“小金庫”等現象的發生,近年來,各縣區教育部門均成立會計核算室集中核算各學校的教育經費情況。這一做法在一段時期內有效遏制了學校亂收費的情況。但最近,我們在對部分學校進行財務收支情況審計中,發現還有一些學校采取“新辦法”在違規收費。
方法之一:打著工會的幌子,以工會經費的名義,把對學生的違規收費記在工會賬上。這種收費主要是對學生的零星收費,支出也是學校“一支筆”簽字認賬。
方法之二:設立子虛烏有的“家長協會”,對外宣稱由“家長協會”自發收取有關費用,開支也由家長協商同意,實際上所有收支都是由學校領導說了算。
方法之三:利用事業性收據收取“捐贈款”。“繳交人”一欄不填名,收費項目上開具“捐贈款”,在會計核算室記賬。實際上是學校向學生“白條”收費后再以此名義集中入賬。
為了掩蓋收費情況,或盡量不留下收費的“把柄”,有的學校向學生收費開具臨時購買的收款收據,有些學校連“白條”也沒有,僅憑班主任向學生傳達學校領導的意思就要學生上交。這些收費項目名目繁多,有“建校費”、“資料費”、“補課費”、“試卷費”等。
以上現象可以看出學校違規收費仍然存在,但是變得更加隱蔽了。審計機關在對學校開展審計監督的時候,應該對這一現象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查處。
(作者單位:萍鄉市湘東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