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顏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寶寶從小都由祖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養育照顧。有關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加快,許多年輕的父母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事業,只能將寶寶托付給祖輩照顧;另一方面,有些年輕的媽媽在心理上還沒完全成熟起來,比較依賴父母,也會將寶寶交給長輩來照料。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隔代教育現象在目前的中國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事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有弊,關鍵在于如何揚長避短。實現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標。
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年輕的父母還是年長的祖輩,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但是兩代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又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從而形成了各種矛盾和問題。
案例一:家里的“小霸王”
上述案例中,明明的爸爸媽媽和老人都有責任。作為明明的父母,不應該用生意忙沒時間帶孩子當借口,將孩子推給老人;而作為明明的爺爺奶奶也不應該因為祖孫情深,就一味地遷就、溺愛孩子。
其實道理老人也明白,可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時,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溺愛孩子。從心理上說,祖輩對孫輩的溺愛,內心活動是比較復雜的。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和坎坷,使得祖輩在對待孫輩的教育上,或多或少帶著某種補償心理,想利用對孫輩的撫養彌補一下自己失去的情感。
對于孩子的合理需要是應該滿足的,而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只能助長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
案例二:袒護出的家庭“戰爭”
“每次我教育兒子時,婆婆總是護著他。我對孩子說話的語氣稍微重一點,婆婆就不高興,還反過來說我。”圓圓媽媽無奈地說。為了孩子,她和婆婆經常吵架,弄得婆媳關系很緊張。
在很多家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在對孩子的過錯行為進行教育時,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幾句話,如“孩子太小,不懂事,以后大了就好了”、“你小時候我們都沒有這樣對待過你”、“孫子乖。待會兒爺爺帶你買好吃的去,咱不理他們”……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
案例三:“無所適從”的孩子
面對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覺得一頭霧水、無所適從,不利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在感情上產生“親祖輩、疏父母”的傾向,甚至學會“察言觀色”,鉆空子,采取不同的態度對待父母和祖輩,這種“兩面派”的心理可能會為其人格的發展埋下陰影。
教養矛盾積極化解法
類似上述的案例還有很多,從中我們不難看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是,隔代教育是一種現狀,與其唉聲嘆氣抱怨,還不如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對祖輩教子的優勢真誠肯定,對隔輩教養矛盾耐心化解。
首先,接受隔代教育這種家庭早期教育形式的存在。其次,充分認識隔代教育的優勢,比如:不少祖輩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起生活,能夠細心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益的。而且,相比那些年輕的父母,祖輩擁有較豐富的撫育孩子的實踐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這都為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了以上兩點相處原則外,最后再為爸媽們提幾點具體做法上的建議:
1盡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帶為主,老人幫忙為輔。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因為父母的教育更趨于理性,而老人對待孩子往往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為出發點,比較感性。
2如果孩子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有責任幫助樹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威信本身的意義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論證,在于它是一種不可懷疑的長者的尊嚴、力量和價值。”因此,在遇到祖輩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時,尤其是在父母批評孩子時,祖輩即使有不同意見,這時也要盡量保持沉默,以維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不同意見可以在事情過后再交流溝通。
3父母要經常和祖輩進行交流,讓老人了解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盡管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但至關重要,必須達成共識。
比如: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和責任感,就必須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祖輩包辦代替。怕孩子吃飯撒到地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怕上下樓梯摔著,就抱著……這樣做不僅剝奪了孩子手腳運動的機會,也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力,還增加了對家長的依賴心理。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會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難容易退縮,長大后接受新生事物慢,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對其一生的發展不利。
4隔代教育不能代替親子教育。隔代教育應該是親子教育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研究表明:0~3歲是人腦迅速生長的發育期,是人一生中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及性格特點的最佳時期。每個孩子都會有很多天賦,關鍵在于父母如何進行開發,如何去挖掘孩子的智力潛能。教育失敗往往表現在忽視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很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年輕的父母應該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良好的親子教育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合作精神,促進孩子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全面均衡發展,有助于開發嬰幼兒的潛能,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