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霞
【摘要】貴州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旅游業發展起步晚,速度緩慢,沒有成為經濟收入的支撐產業。但三都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具有打造世界級精品的潛在優勢。本文通過調查分析三都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及存在問題,對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貴州三都 旅游業 發展淺析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于三都水族自治縣。長期以來,三都由于諸多原因,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當今,被稱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正在迅猛掘起和快速發展,加之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簡稱“兩高”)正在修建并過境三都,給三都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將有力帶動三都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
一、三都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分析
1.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水族文化資源的唯一性具有打造世界級精品的潛在優勢
三都具有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品位較高,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自然景觀方面,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石破天驚的產蛋崖、聞歌起舞的風流草、左冷右熱的冷暖洞、鬼斧神工的仙人橋、黑夜生輝的月亮樹、預報天機的晴雨石等景點。
水族被稱為“遠古走來的貴族”,三都被譽為“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水族有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字(水書),世界歷時最長的年節——端節,“東方情人節”——卯節,水族刺繡的活化石——馬尾繡,以及水族歌舞、建筑、習俗、服飾、飲食、民間藝術等民風民俗,都風格獨特,極具觀賞、體驗和審美價值。2006年,水族端節、水書、馬尾繡一并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他人文景觀方面,有都江古城垣、萬人冢、羊福崖墓群、爛土土司遺址、九阡石板寨抗日遺址、潘新簡起義遺址、乜富架的抗清斗爭遺址等等。
三都獨特的水族文化,其唯一性將可以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旅游精品。由于長期處于封閉和半封閉狀態,其生態環境和文化保護完好,能夠開發成為具有多種體驗功能的旅游地。
2.區位優勢正在形成
交通區位:在“兩高”建成通車之前,三都對外交通主要依托于321國道和206省道,交通區位狀況不佳,“兩高”開通后,將成為貫穿眾多少數民族的重要旅游黃金通道,三都的資源稟賦將使這里的旅游蓬勃發展,也將會成為三都的經濟亮點和支撐產業。三都將鑲嵌在這“兩高”大通道上,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旅游區位:東鄰貴州民族風情重鎮黔東南,南接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北與全國優秀旅游城市都勻相連,是貴州南部荔波綜合旅游區中的“兩翼”部分。
市場區位:目前,三都的省內客源地主要是貴陽、都勻及周邊的縣市,隨著“兩高”開通,三都將成為西南地區通往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門戶,珠三角城市群必將成為三都另一重要客源地。珠三角客源較高的出游率、消費水平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熱衷,將隨著“兩高”的開通,給三都旅游帶來實惠和效益,眾多游客將會到三都體驗水族文化的與眾不同。
3.初步贏得市場認可,知名度和美譽度初顯成效
近些年來,三都參加了由貴州省、黔南州組織的多次旅游推介活動,借助水族的端節、卯節和50周年縣慶等重大節慶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大型原生態水族歌舞史詩畫卷《遠古走來的貴族》,主動邀請省內外媒體進行宣傳報道,2010年黔南州第二屆旅游發展大會將在三都召開等。通過一系列宣傳推介,提升了三都的整體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譽度,獲得了市場的初步認可。
二、三都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旅游起步晚,旅游管理體制不完善
三都縣旅游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旅游管理體制初步建成但不盡完善。直到2008年,才完成旅游總體規劃和“中國水族原生態村落——姑魯產蛋崖”景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2009年中期完成水各卯文化風情園的規劃,使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此前也只能作一些試探性的開發。在管理上涉及的部門多、行業廣,缺乏完善的體制機制,科學適當的旅游規章尚未建立,部門間的關系和力量沒有得到應有的協調和整合,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旅游業的良性發展。
2.經濟基礎薄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尚未具備旅游接待條件
在三都,“城建旅游活縣、民族文化塑縣”早已寫進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中,在旅游業發展方面也積極地展開行動。但是,由于經濟落后,財力投向旅游業能力不足,致使旅游要素極其缺乏,接待能力低。如三都現僅有旅游公司1家,大小酒店30余家,其中3座低標準的二星級賓館,1座準四星級賓館,旅游商品專賣店5處;旅游交通僅靠公路,公路標準低,運輸能力不足,出入困難,到景區(點)的路況更差,有的甚至不通路;景區(點)設施簡陋,功能不全;縣城水族文化氛圍不濃,缺乏相應的水族文化標識,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水族縣城印象等。
3.旅游發展速度慢,旅游收入結構單一,游客滯留時間短
從三都縣旅游部門的統計數據看,自2003年至2007年旅游收入占全縣GDP比重由1.1%上升至30.75%,2007年三都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分別占黔南州的4.5%和6.04%,這些數據主要源于三都政府主導的端節、卯節、50周年縣慶、黃金周賽馬等重大節日節慶活動,非節慶時期,游客寥寥無幾。數據的攀升呈現暫時性、階段性和波動性,沒有形成持續穩定的旅游收入,與其它發達地區相比就更顯得緩慢和落后了。通過調查得知,三都游客多為官方人士,官方接待,旅游動機單一,滯留時間多為1天,過夜游客甚少,這就造成三都旅游業發展沒有形成連續的消費效應,整體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不高。
4.水族品牌不突出,旅游景區較為分散,聯動性低
縱觀三都旅游資源,筆者認為,水族的唯一性、神秘性和壟斷性必然使水族文化成為三都旅游資源的核心和精品,但目前水族文化沒有得到集中的挖掘、打造和包裝,沒有突出水族品牌,造成三都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水族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三都旅游資源均以點的形式分散于各鄉鎮,資源開發度偏低,大部分仍屬未開發階段。重點資源分布零散,難以連片開發,沒有形成協同效應。景區(點)互流、互動效應弱。如目前三都普遍對零散分布的怎雷、水各、板告、八貓、巴卯、姑魯等進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開發,在地方財政有限的情況下,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很難發揮效應就是最好的例證。
5.旅游人才極度短缺,旅游發展觀念有待更新
三都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策劃人才極度缺乏,旅游基層人才服務意識淡薄,發展旅游觀念亟待更新,整體素質急需提高。
三、三都旅游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1.建立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各種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對三都旅游資源優勢和存在問題分析得知,當前三都旅游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發展的理念審視三都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制定合理規范的旅游管理制度,加強涉旅部門的分工與合作,加快旅游規劃的落實,通過各種投融資渠道,加快旅游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旅游軟硬件環境,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結合旅游業發展帶來的互動效益,把旅游業確定為本縣經濟增長、人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2.實施精品戰略,創建產業鏈條,帶動全縣旅游業發展
通過對三都旅游資源品位的分析,水族文化是三都最具有市場競爭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旅游資源,“其旅游主題無疑是旗幟鮮明地打著水族文化品牌,以三都的奇山秀水為載體,以水族文化為靈魂,構建出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旅游特色?!彼?三都要積極聘請專家策劃,著力打造以水族原生態文化為主的旅游品牌,構建以鄉村旅游、喀斯特山地風光、節日節慶旅游為輔助品牌,形成集體驗、觀光、避暑、度假、專項旅游等多元化產品為一體的水族文化生態旅游新區,以建設世界水族文化遺產旅游精品為目標,將水族文化生態旅游產品打造成為世界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精品。同時,建立和引進旅游商品企業,創建并形成旅游產業鏈條,拓寬旅游就業渠道,提高旅游消費水平,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開展形象宣傳,加強區域聯合,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根據三都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積極拓寬旅游客源市場。把省內各地的中小城市以及省外的成都、重慶、廣州、深圳、南寧、桂林、昆明、長沙等大中城市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納入近期、中期客源的旅游半徑,作為主要的客源市場進行促銷和公關,開展旅游品牌形象宣傳。主動出擊,精心策劃旅游宣傳品參加省內外的各種旅游展銷會和旅游推介會,舉辦民族刺繡、端節、卯節等旅游節慶,全方位、多層次、多媒介、有創意的連續開展旅游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提高三都旅游精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提高三都在省內外的整體形象。
三都旅游區位優勢正在凸顯,在旅游業發展同時,應加強與周邊地區旅游的聯系與合作,從周邊旅游環境上看,各自的旅游資源風格各異,既有差異性又有互補性,只有進行聯動發展,優勢互補,才能實現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地區共同發展。
4.開發和保護并進,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從三都目前實際情況看,自然環境在實施國家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等工程后,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后續財源有限,木材加工工業不斷掘起,亂砍濫伐現象仍在進行,礦山無序開采依然存在,國道、省道兩旁砂石場隨處可見,生態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都柳江上游冬季時常出現斷流現象。與此同時,民族村寨亂搭亂建現象滋生蔓延,民族習俗同化、異化現象較為嚴重,水族青年人已很少穿民族服飾,有的連水話都不會說,民間能認讀、書寫和運用水書的先生少之又少,在水書的學習和應用、馬尾繡的傳承等方面幾乎出現斷層。因此,在旅游資源開發中,保護和發展齊頭并進,在開發和保護中謀求發展,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朝霖,韋宗林.中國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