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丹
很多父母在說起自己的孩子時,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家那孩子,實在太難管教了……”在他們的描述中,自己的孩子總是太活躍、太容易興奮,簡直難以控制。但大多數家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面對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表面上摩拳擦掌,恨得咬牙切齒的樣子,但實際上,連孩子的一根汗毛都舍不得碰。孩子正是掌握了家長的這種心理,才會在家長面前無所畏懼。有的父母也嘗試過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等手段,但總是好景不長,孩子的頑劣行徑非但沒有明顯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其實,阻止孩子吵鬧、攻擊等破壞行為有一個古老但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暫停”。簡單地說,如果一個孩子堅持破壞大家的學習或娛樂活動,我們就有必要把他從群體中帶出來,讓他有時間和空間來考慮是什么導致自己被“隔離”的不幸。“暫停”用來降低調皮鬼的破壞、攻擊等行為的頻率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搗蛋程度,采取不同的暫停形式。
“初級搗蛋鬼”案例:
凱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餐桌上的菜都是凱凱愛吃的。媽媽給凱凱的飯碗里夾了好多菜,奶奶還一個勁兒地哄著:“乖寶貝,吃塊肉吧……”凱凱不肯吃自己飯碗里的菜,伸手就去抓肉吃,肉湯從他的小手滴到了袖管里。媽媽忙制止:“凱凱,不可以用手抓!”可是凱凱不理睬媽媽,還是用手抓了一塊肉,放到嘴里嚼了兩下,又吐出來扔在了奶奶的飯碗里。媽媽剛想發火,奶奶打圓場說:“算了,算了,吃飯要緊,只要他多吃點就行!”
應對招式:活動暫停
毫無疑問,無論是積極的關注還是消極的關注,對孩子的行為都是有效的強化因素。那些能夠自己吃飯,卻有不良飲食習慣的孩子,都是缺乏家長正確的引導所致。換一種說法就是:吃飯時的破壞行為和不適當的就餐習慣,是孩子對父母某種關注形式的回報。像凱凱這樣的就餐行為,家長就不可以姑息遷就,而應該把食物拿走,把孩子的餐椅搬離餐桌,同時不再理睬他——即“活動暫停”。
“活動暫停”是由于孩子的行為不端,短時間地讓他置身活動之外,是一種嚴格而溫和的約束。允許觀看是給孩子進行一種“恰當行為”的演示,讓他有機會觀察別人是如何做這些事情的。
“中級搗蛋鬼”案例:
牛牛的媽媽帶牛牛參加同學女兒的生日會,老同學見面分外親熱,幾個媽媽讓孩子們在一起邊吃邊玩,自己就在邊上和同學敘舊。孩子們很快就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玩得不亦樂乎。玩著玩著,一個小女孩尖聲嚷起來:“我的娃娃被牛牛搶走啦!”牛牛媽趕緊過去把牛牛手里的娃娃還給了小女孩,又對牛牛批評教育了一番。可是沒一會兒功夫,另外一個小女孩也尖叫起來:“牛牛搶我的玩具!”牛牛媽生氣了,呵斥著牛牛,讓他把玩具還給人家,并警告他再搶玩具的話就不帶他回家。安靜了不到一刻鐘,女孩子的告狀聲又響起來:“阿姨,牛牛又搶我的玩具!”還沒等牛牛媽反應過來,那個女孩子又大聲地哭了起來,原來牛牛見她告狀,打了她一拳。牛牛媽氣得拎起兒子,使勁地在他屁股上打了幾巴掌,生日聚會在孩子的哭聲中不歡而散。
應對招式:空間暫停
獨生子女大多非常任性,像牛牛這樣屢教不改的孩子——“活動暫停”多次仍無法控制自己行為,家長可嘗試“空間暫停”,即把他帶到在室內的遠端(不完全隔離的地方),不準他參與活動,也不允許他觀看其他人的活動,讓他“面壁思過”一會兒。那什么是“不完全隔離的地方”?比如房間的角落里,不是愉快的也不是嚇人的地方,但要讓孩子在家長目光所及的范圍內,保證孩子的安全。在一個能自我反省的空間里,他會冷靜下來,明白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同伴的娛樂,因此才成了不受歡迎的人。當孩子明白這些后,調皮搗蛋的念頭自然會消退。
“超級搗蛋鬼”案例:
冰冰媽正在廚房里洗碗,好一會兒沒聽到冰冰的吵鬧聲,心里不放心,就去看看孩子在干什么。到房間里一看,真是嚇得不輕,只見冰冰爬到了窗臺上,正使勁地推著一扇半開的窗戶,隨時都有掉下樓的可能。冰冰媽頓時又驚又慌地叫7起來:“冰冰,你給我下來!快下來!”冰冰非但不下來,
反而更用力地去推那扇窗戶。冰冰媽抑制不住惱火和緊張,大吼道:“快下來!如果摔下去,會摔死的!”一邊說,一邊去抱冰冰。想把他從窗臺上抱下來。可能是冰冰媽的生氣和緊張刺激了他,他馬上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使勁兒拉住窗戶,不肯下來。冰冰媽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他抱下來,接下來對著兒子又打又罵,冰冰則聲嘶力竭地哭鬧起來……
應對著式:撤去“強化”
對于一些特別頑皮的孩子來說,口頭提醒、批評教育就好比對牛彈琴,根本不奏效。可憐的家長多半會選擇一種最無奈的方式,就是無論什么時候都把孩子拉在自己身邊,看得牢牢的,以便“全程監控”。
你也許不相信,有時孩子沒有“分寸”的調皮,都是由你引發的!因為你的事事關心,使他倍感不自由,撤去他的“強化”來源是個不錯的方法,而你恰恰是“強化”的主要來源。
在孩子大發睥氣時,你不妨把你自己也撤下來,把他移交到另一位家長手中。到另一個地方,面對另一張臉,是孩子和你的暫時隔離。當他發泄完內心的不快后,再跟他講道理會比較有效果。因為,一般的孩子在大吵大鬧后會比較疲憊和無助,此時是說理教育的最好時機,除了指出他行為的錯誤外,還要讓他感受父母的愛,以免孩子有“世態炎涼”的感覺。如果孩子此時能真誠地表示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家長可以親親他,抱他一會兒,及時的獎勵會讓孩子體會到做一個乖孩子的幸福感。
TIPS
需要說明的是,“活動暫停”和“空間暫停”一般只能持續3~5分鐘,而且任何形式的暫停之前,都要先進行口頭提醒,讓接子從小就知道,參與每一項活動都要遵守紀律,玩每一種游戲都要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