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尚未遲 紀雙城 青 木 孫秀萍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本報記者 屠麗美
世界正屏住呼吸等待G20的到來。各國輿論關于大國地位和世界秩序的尖銳議論表明,我們的確處于一個撲朔迷離的時刻。“單極世界將在4月2日結束。”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3月26日說的這句話讓不少人心跳,但大棋局的變動也在增加時代的風險。“G2”的說法已在世界媒體上揮之不去,但不僅歐洲人不喜歡聽,連中國的官員們都不愿意聽。中國日前提出了備受關注的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建議,美國《新聞周刊》28日以“經濟民族主義”對中國進行了最新攻擊。“世界習慣了埋頭拉車的中國,當中國說句話時,他們就吃驚了。”一位學者對《環球時報》說。但很多學者相信,G20倫敦峰會非同尋常,盡管世界秩序不會是它的議題,但通過會議進行情況,人們將看到未來國際新格局的大致輪廓。
失敗的預言籠罩倫敦
據路透社3月30日報道,作為東道主的英國首相布朗日前在歐洲議會發表了罕見的悲觀表態。他說,不希望本周在倫敦舉行的峰會成為76年前倫敦峰會的翻版,更不希望由此帶來的紛爭會引發“新一次世界大戰”。76年前的1933年6月,世界各國為了擺脫經濟大蕭條,在倫敦召開了由全球66國領導人參加的貨幣與經濟峰會。由于美國堅決反對由歐洲提出的固定利率機制,導致會議無果而終。會后世界經濟進一步惡化,失業率高企和銀行機構紛紛倒閉最終讓法西斯浪潮乘虛而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路透社分析說,布朗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在這次峰會召開前夕,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在歐洲議會高呼“反對奧巴馬政府的新經濟刺激計劃,因為那只會通向死路”。英國最新一期《經濟學家》的社論也提出,倫敦峰會“存在變數”。G20成員國以及歐盟所代表的23個成員國將紛繁復雜的問題都帶到峰會的討論桌上,注定峰會難有全面性成果。
俄羅斯《觀點報》發表題為“世界已做好G20峰會失敗的準備”的文章稱,這一周等待人們的將是“不安與擔心”:人們希望G20拯救世界經濟,也擔心峰會“沒有任何結果”。
然而,上周六在倫敦爆發的3.5萬人大示威表明,“失敗”不是全球民眾能夠接受的結果。當天示威者沿著倫敦主要干道游行,高呼“把人民放到首位”等口號,宣泄對這場從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的極度不滿。眼下,倫敦金融城的各家公司已告誡員工不要穿西裝上班,因為衣冠楚楚的金融從業人員很可能成為G20峰會期間示威者的攻擊對象。
在一片灰色預言中,30日的英國《金融時報》發出了高調的聲音,以“G20在倫敦必須做什么”為題發表社論指出,G20的GDP占全球的90%,值此危機時刻,倫敦峰會將扮演關鍵角色,與會領袖必須共商解決方法,“及早為危機畫上休止符”。30日據路透社透露,星期四G20倫敦峰會將通過的主席聲明中有各國承諾防止本國貨幣貶值的內容。
中國的角色再度受到爭議
連日來,不少媒體預言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將在會上發出比以往更響亮的聲音。德國《每日新聞報》30日說,在這緊要關頭,世界失去了一個大方向,是左還是右?美國成了被攻擊最多的對象,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傳出的要求建立新貨幣體系的呼聲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該報認為,中國正利用倫敦G20峰會,“轉守為攻”,向美國等發達國家“發起挑戰”,這標志著新興經濟大國“進入管理世界大事的行列”。俄羅斯《觀點報》說,雖然奧巴馬希望各國可以團結起來,但他的個人號召力在此并未顯現出來,相反中國“扮演了倡議人的角色”。
據彭博社30日報道,巴西總統盧拉將在G20峰會上尋求提高巴西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他當天發表講話抨擊美歐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如何能夠重建對美國和歐洲消費市場的信心?我們又如何能夠承受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這些問題在G20峰上都不能被漏過。”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9日以“G20下的世界新秩序”為題發表文章說,在聯合國幫助下,各國應該共建“布雷頓森林體系2”,推進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根本改革。該報還說,世界經濟危機正是調整地緣政治的好時機,應該給予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只有建立全球新秩序,人類才會有新的發展。
與此同時,有美國媒體在渲染“中國與美國爭權”的前景。《新聞周刊》28日發表題為“中國新經濟民族主義根深蒂固”的文章稱,中國的民族情緒“已達到沸點”,在全球金融危機壓力下,
環球時報200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