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春雨貴如油。如今,中國2.7億多萬畝農田正盼望著一場及時雨。
自漢朝始,中國就把“農”視為天下之本,帝王親勸農耕;民間亦有俗語,“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于是,春節的鞭炮聲猶響在耳,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就被卷入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夏糧保衛戰。他們拉開了黃河、淮河,甚至長江的閘門,匆匆忙忙地澆灌農田。
這也是農歷新年后,中國面對的第一場全國性“戰役”。全年的經濟增長、物價穩定、農民收入,都會跟這場“開局之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抗旱成了許多中國官員的頭等大事。從國務院總理到省長、部長,再到數量更多的縣市長,正頻繁現身田間地頭。他們希望更多的農田得到澆灌,以穩定夏糧收成。
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事關經濟全局。抗旱救災不僅關系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
天氣轉暖的步伐越來越快,急需澆灌的麥田也越來越多。如果干旱延續,投入這場“保衛戰”的中國人還會更多。其中不乏春節前還在“長三角”、“珠三角”的打工者。
河南、山東等北方冬麥區八省的許多農民,希望能在返回城市打工之前,把自家的農田認認真真地澆灌一次。
盡管前幾年的豐收已令家中的糧倉裝滿,但以面粉為主食的北方農民,還是希望今年的小麥收成不要降低。如此,即便在工廠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返回家中,全家一年的口糧也會有基本保障。
或是樂觀,或是悲觀,對今年中國夏糧收成的各種猜測,早已泛起。但無論如何,已連續5年大獲豐收的中國糧倉,至少在今年不會面臨太大麻煩。
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黃河、長江、淮河之水,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能解燃眉之急的小浪底水庫、南水北調工程,此時在中國名聲大振。
中國繼續興修水利工程的信心,或將由此受到刺激。更多的金錢,將以更快的速度投向包括水利在內的基礎設施。這會令經濟增長受益。
借助水利工程,北方八省的種田人澆灌完自家田地后,注意力會立即轉向城市和工廠。
北方冬麥區八省,在提供糧食的同時,也為中國的城市、工廠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其中的河南、山東,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兩個省。它們的人口總量都超過了9000萬。
如果把相鄰的安徽、河北等省也計算在內,北方冬麥區每年提供的勞動力數量相當可觀。中國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便讓他們拿到更多的人民幣。
或許,抗旱結束后,等待中國的將是就業“攻堅戰”。它同樣不會令人太輕松。
如今,只是今年的開始,而且戰局已經開啟,即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