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永
春節來了,在外的游子像夜幕歸巢的鳥兒一樣,紛紛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道出了萬千游子的心。
和許多在外打工的人一樣,家住河南省桐柏縣毛集鎮田木灣村付莊組的付新悅也帶著大包小包回家了。付新悅1989年生,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姐姐在平頂山一所大學上學,年幼的弟弟還在上小學。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母親是一位普通農民。
2009年1月25日,也就是俗稱的大年三十。早上7點,付新悅和家人就早早地起床了。吃過早飯之后,付新悅就和母親、姐姐一起準備糨糊和供奉的物品。糨糊是用來貼對聯的,這是非常費時間的活。豫南的農村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對聯是家中男丁貼的,象征著子孫興旺,女人只能準備家中供奉的物品。
付新悅的父親和弟弟負責把對聯貼好,家中堂屋正對門的墻上貼著條幅,上書:“天地君親師之神位”、“保家大仙之神位”、“東廚司命灶君之神位”。條幅前供奉著物品,煮熟的豬肉和豆腐。這些都是需要付新悅和她的母親來做的工作。
今年付新悅家的情況比往年好很多。過年放的鞭炮也比往年長了一些。從2000響的變成了1萬響。付新悅的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家中還有25畝地。地里種的水稻、小麥都豐收了,油料作物花生一項就讓付新悅家收入2萬多元。付新悅的母親在家養了一頭母豬和8頭成豬,2008年豬肉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這讓付新悅偷偷地樂了好幾回,一年就把前幾年家里養豬賠的錢全部賺回來了。
新年的氣息還沒有消散,正月初五的時候,付新悅就和朋友們商量是繼續去南方眼鏡廠還是另外想辦法。
幾年前,初中畢業后,付新悅就到了深圳,在一家眼鏡制品公司打工。這家公司,是一家私營企業,有1100多名員工,主要以生產眼鏡為主,產品遠銷日本、歐美,該公司生產的一般鏡框,價格也超過300元人民幣。
付新悅在工廠一天正常工作8個小時,如果運氣好、訂單多的話,晚上還能“幸福”地加班,從6點到9點,可以賺到3.6元/小時的加班費。加上基本工資900元,好的時候可以拿到1300多元錢。
2008年7月之后,由于受經濟波動的影響,付新悅已經很少能拿到加班費了。每個月只能拿到一點基本工資,在深圳,這點工資能做什么呢?
“開始工作之前,公司給你們培訓過沒有?”記者問道。
“有師傅教,學了之后就開始上生產線了。”付新悅回答道。
“有沒有其他的培訓,比如說教你們怎樣使用電腦?”
“私人公司都不會培訓的,要學習電腦,自己出去掏錢學。”
“公司有沒有工會?”
“啥是工會啊?”
聽到記者的解釋之后,付新悅回答道:“沒有聽說過。”
“你們工人之間打架了,或者有其他沖突,都是怎么解決的?”
“都是帶我們出來的年長老鄉出面幫解決的。”
目前,中國很多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在提高工人勞動素質上非常欠缺,更不用說在企業中建立工會。這些工人,當他們年齡逐漸增大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在這一行業的生存價值。這個時候,他們就從這一行業“失業”了。
這樣,他們只有回家繼續做農民,然后再結婚生子,繼續讓他們的孩子再出來打工。
記者問道:“你打工賺錢之后,是想留在南方買房安家還是想回家?”
“哪買得起啊!就那點錢夠干什么?”付新悅羞赧地回答,“那里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南方連個親人也沒有。賺到錢之后回來做點生意。”
臨行,付新悅告訴記者她心里有個小小理想:趁年輕,在外面長長_見識,多攢一點錢。將來在家鄉的鎮上做個生意,慢慢讓一家人都到鎮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