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新 李亞麗
駐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一個農業大市。旅游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支柱產業已具規模,優勢產業鏈條已形成。
優越的自然人文條件、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富有吸引力的政策為外來投資者創造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不少知名企業像青島雙星集團等都在駐馬店投資落戶。但該市產業結構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發展層次低、競爭力不強,產業多、雜亂,真正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尚未形成等。
現狀
1傳統農業類
駐馬店市是一個農業大市,特色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畜牧業規模大,生豬、牛、羊、禽蛋總產量位居全省前列。
2糧油食品加工業
駐馬店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農產品加工業有較大發展,出現了大程面粉、頂志植物油、王守義十三香、伏陳醋等系列品牌產品。
3醫藥類
已形成以天方藥業和華中正大有限公司為依托發展科、工、貿一體化的大型醫藥生產基地。
4勞務輸出
駐馬店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大,年輸出規模在160萬人以上。
5機械配套類
形成了以華駿車輛公司為龍頭,發展專用車輛、零配件、機械制造的金屬加工產業。
6紡織類
駐馬店市服裝生產原輔材料充足,勞動力資源豐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強,出口規模大,服裝產品出口已躍上一個新臺階。
7能源及煤化工支柱產業
駿馬化工、藍天集團等一批優質化工企業帶動、吸引了更多的化工企業到域內聚集,形成了規模優勢。
8建材加工支柱產業
形成了以豫南水泥、南方鋼鐵為主的豫南建材供應基地。
優勢
1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駐馬店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非金屬礦藏、旅游等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素有“河南糧倉”、“中原油庫”、“芝麻王國”、“驛城”之美譽,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量居全省第二;油料總產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芝麻居全國第一位,駐馬店北嵖岈山素有“中原盆景”之稱。
2產業、產品具有競爭優勢
駐馬店市的優質農業及醫藥、卷煙、建材、輕紡、生物制品、電器儀表等等工業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為加快駐馬店市產業化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環境優勢
一是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的相繼竣工和投入運行,為駐馬店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硬件環境;二是政策環境優化。多年來,駐馬店強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為發展經濟營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思路與對策
1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層次,培育產業優勢。
延伸食品產業、醫藥產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輕紡產業、建材產業等現有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競爭優勢,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層次,培育產業優勢。
2加快基地建設,發揮集聚優勢,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
選擇現代農業基地,打響泌陽香菇和黃牛、正陽花生和生豬、汝南蔬菜、頓崗大米和珍品小雜糧等一批農畜產品品牌;發展無公害、“綠字頭”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建設綠色農業經濟區;立足勞動力資源優勢,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立加工配套基地;以園區為載體,發展配套加工和來件、來樣加工的產業集群;立足東西合作優勢,建立合作交流基地;積極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為建設東西合作交流基地奠定基礎;立足旅游資源優勢,建立特色旅游基地;做大做強旅游產業,把旅游業培育成為駐馬店市新的支柱產業。
3培育新型和特色產業,形成多元支柱產業。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培育新的戰略產業,形成多元支柱產業。堅持創新與引進并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共同推進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大產業關鍵性技術的研發、示范和推廣。對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研發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拳頭產品,促進高技術產業新門類的形成。
4培養引進人才,造就人才隊伍
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離不開一定數量的優秀人才。走人才強市之路,用良好的機制、政策、環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圍繞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繼續教育,多層次、多渠道、分級分類培訓的要求,多層次培養人才;加強黨政人才培養,提高黨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建設高素質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建設一支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干部人事分類管理體制,健全以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完善引才、引智機制,廣泛吸納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人才和緊缺人才;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加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離的改革步伐,破除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完善公務員制度。實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優化人才結構,完善人才機制,發揮人才作用,變人口優勢為人力資源優勢。
5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產業發展提供后繼保證
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強化措施,從源頭上防治污染,保護生態。
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
調整經濟結構,嚴格市場準入,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產業的發展。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推進技術進步。加快資源節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強力推行清潔生產。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工業生態園區、農業生態園區。在煤炭、建材、電力、化工等重點行業進行循環經濟試點和示范推廣工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重點抓好藍天集團、古城電廠、熱電廠、豫龍水泥有限公司、駿馬化工集團節能工程和廢渣、廢氣、廢水循環利用工程。
依法保護自然資源,加強資源開發管理。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積極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供地需求。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率,建立和完善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和政策體系。
完善和健全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和有償使用機制,依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完善資源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加強節能、監察、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促進節約的體制和機制。
強化節約意識,形成全民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逐步形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