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于2003年9月開始在八年級使用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初中物理教材。經過這幾年的實驗教學,我們感觸很多。該教材重視學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重視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重視學科滲透,注重科技新成果的納入。該教材注重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了《標準》改革的理念和創新。具體來說,新教材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教材內容
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體系安排上有了較大的變動,內容順序的重新安排更切合學生的實際。
新教材一開始就讓學生接觸最熟悉的聲現象和光現象,降低了學習的門坎,將難度較大的力學知識安排到后面去學。這樣的安排分散了難點,體現了螺旋式上升的認知特點。
新教材在選擇、組織教材內容時,也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嚴密性和完整性,而是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強調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要求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新教材的內容比老教材要寬廣一些,淺顯一些。如在《浮力》一章的教材內容中,增加了一些流體力學知識,也讓學生了解到飛機的升力并不是空氣的浮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降低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要求,把學生從復雜的物理計算中解放出來。還有《小粒子與大宇宙》也是新增內容,通過這一章的學習,使學生知識面更廣,更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欄目的設置也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和特色。教材設置了如 “探究點撥”、“實驗探究”、“交流與討論”、“迷你實驗室”、“實踐活動”、“信息窗”、“加油站”等豐富多彩的小欄目。這些欄目的內容具有強烈的互動性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角度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學習有趣、有用的物理,這是該教材的一大亮點。
2 版式設計
新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編排形式新穎,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挖掘插圖的功能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以圖代文,使陳述更為簡潔,改變了文字敘述過分強調系統嚴密的特點,較好解決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帶來的書本太厚的矛盾,同時,吸引學生更愛看書。我們發現在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時,學生對課本上那些具有現代氣息、形象直觀的插圖看得非常投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充分發掘利用這些圖片,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物理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求知欲,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是開發課程資源,落實初中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處理教材中的圖片,使之成為最直接的課程資源。
3 情感教育
本教材注重了STS教育思想,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新教材各章節都辟出相當的篇幅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例如,在第一章《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中,教材選用了框題“在生活中……”,講述了生活中的“小”現象、“小”發明和“小”應用,概略介紹了科學家們艱辛探究的歷程,滲透著科學家的精神對物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對技術和相關學科、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教材還特別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環境、能源,生態、材料等),如噪聲、光污染、紫外線與臭氧層、水污染調查等內容。教材在新知識的引入、應用上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例如,汽車速度儀;利用光的知識對郵件分類;氣墊船、磁懸浮列車;生活中的杠桿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這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而且有助于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材還注重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融合,關注物理基礎與現代化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例如,拉鏈的開啟與閉合、激光技術、電子技術、超導現象、各種望遠鏡;機器人;放大后的硅原子圖像;科學家幻想中太空城市。有的圖片滲透了人類文化的傳承,有意識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振興中華、服務于人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4 學習方式
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情景,力求避免形式化的“探究”。在這套教材中,很注重學習方式的引導,力求在情景設計中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合作學習的倡導和對重要知識的意義建構。具體的措施有:①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實和接近學生所處的真實環境(自然、生活和社會的環境)。如,本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高清晰度的照片,尤其是每一章的章頭圖,形象貼切,做到了真情實景,引人入勝。同時教材也注重物理知識的生活化,如橋頭的限重標志、火車的列車時刻表等等。②力求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機會。教材在每一節末尾初設置了“請提問”這個小欄目。給學生意外發現的可能,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規律的動機,并為探究規律的猜想奠定了感性認識的基礎。③給學生更多的動手動腦探究的機會.教材中設置了小欄目——“迷你實驗室”,設計較多的小型、簡易的能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有一定的新穎性,例如,三棱鏡的制作、彈簧測力計的制作,豐富了學生探究活動的內容。④在探究形式上不求統一的模式。教材根據具體的探究活動和對學生的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設計了實驗探究、社會調查、收集信息及交流討論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可使學生針對不同的探究內容,進行不同環節的探究,力圖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欄目編輯張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