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平
有文章說:郭沫若絕對是個奇才。學醫出身的他,一動手寫詩,就成為詩壇巨星;一投筆從戎,就官到高位;一搞學術研究,就擁有了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等諸多頭銜……他還被譽為“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
2009年夏天的一個午后,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在北京拜訪了郭沫若的女兒——69歲的郭庶英女士。在長達3個小時的交談中,郭庶英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女兒心中的真實父親。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1892年11月16日,郭洙若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的一個地主家庭。郭庶英曾聽父親感慨道:“我出生的時候腳先下地,這大約是我一生成為叛逆者的第一步……”4歲半的時候,郭沫若被送進家塾“綏山山館”讀書,“可父親只讀了3天,便開始逃學。結果被祖父用‘強制手段抱回了學堂。”
1912年,郭沫若“叛逆”了父母包辦的婚姻。次年,在長兄郭開文的支持下,郭沫若去日本求學。在那里,他系統地接受了現代科學思想和人文觀念的洗禮與熏陶。1921年,他與郁達夫、張資平、田壽昌(田漢)等人共同籌辦“創造社”,并出版了《創造》季刊。他極具叛逆精神的現代詩《天狗》,就創作于那個年代。在詩中,郭沫若用“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這樣的激情文字,徹底反抗舊社會,倡導個性解放。
1923年,郭沫若從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的刊物。3年后,郭沫若來到廣東大學文學院任文科學長,并實行文科改革。在那段日子里,他認識了毛澤東和周恩來,并應毛澤東之邀,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報告。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筆從戎加入北伐軍。他很快就升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并成為第六期黃埔軍校教官。在八一南昌起義中,郭沫若被任命為總政治部主任,并在周恩來和李一氓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國革命事業的先驅者
蔣介石也一直對郭沫若“青睞有加”,一再希望郭沫若在文字上“多支持”。面對這番“盛情邀請”,“父親把此情況密電武漢中央,1927年3月31日,父親在朱德住處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指出‘蔣介石是地痞流氓、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及時、鮮明地揭露了蔣介石的反動面目和清共企圖。”文章發表后不久,郭沫若就遭到蔣介石的通緝。
1927年年底,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為保存有生力量,組織上安排郭沫若和董必武、林伯渠等人去蘇聯。“不巧赴蘇的輪船因故障更改了啟航日期,在這個緊要關頭,父親又遭到第二次傷寒襲擊,周恩來和父親商量,決定先去日本,再轉道蘇聯。1928年2月,父親輾轉來到日本,卻沒想到一到日本,就被日本警視廳嚴密監視,連行動都失去了自由,這一去就是10年。”
因為在革命低潮時期遠走日本,郭沫若后來遭到了“脫黨”的質疑。郭庶英告訴本刊記者,事實上絕非如此。沒有行動自由,再加上生活極度困難,郭沫若難以從事與政治相關的事情。
“當時組織上要給父親一些經費,但他知道組織上也很困難,堅決謝絕了周恩來提出的資助。”為了保存實力,積蓄力量,郭沫若開始潛心研究歷史和古文字。10年下來,他完成了9部甲骨文、金文著作,在古文字學和歷史學研究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正是由于這些輝煌的學術成就,郭沫若受到日本學術界及社會上層人士包括皇族的關注,為他日后回國創造了客觀條件。周恩來曾這樣評價郭沫若:“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時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頭,他還懂得在革命退潮時怎樣保存活力,埋頭研究,補充自己,也就是為革命做了新的貢獻,準備了新的力量。他的海外十年,充分證明了這一真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迫于政治形勢撤銷了對郭的通緝令。“回國后,蔣介石請父親到南京見面,允諾給他高位,他都沒有接受,而是參加了由周恩來主持的長江局會議。作為特殊黨員,以K字代號交納黨費,秘密為黨工作。吳奚如(時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參謀處友軍工作組組員)去世前,我去拜訪他,他當時負責管理黨費,他說他一開始都不知道K字頭黨費是誰交的,但交的金額最多。”
郭庶英告訴記者,“父親希望有一個新中國出現,希望能有一個讓百姓生活幸福的新社會。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完成這樣的使命,正是因為志同道合,他成為中國革命事業的先驅者之一。”
大文豪的“科學事業”
郭沫若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歷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廣泛而轟動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的指示下,這位大文豪轉而投身中國的科技事業。
郭沫若的首要任務是組建中國科學院。他一面重組各級機構,一面親自出面邀請著名科學家加入,爭取海外科學家回國。當時,錢學森、趙忠堯、鮑文奎等留美科學家受到美國阻撓,不能回國,郭沫若就以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給世界擁護和平大會主席約里奧·居里寫信,呼吁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譴責這種“蹂躪人權,摧殘科學家的暴行”。在政府出面、科學教育界人士聲援、海外留學生自我抗爭的共同作用下,1000多位海外學子陸續回國。
曾任中科院黨組書記的張勁夫在《深切懷念老院長郭沫若同志》中回憶道:“這是工作開展比較順利、發展得比較快的時期,也是出成果、出人才比較多的時期……這就自然地使我從內心更加深切地懷念我們的老院長郭老。”郭庶英告訴本刊記者,郭沫若在建設新中國科學事業的過程中還有一項突出貢獻,那就是創辦中國科技大學。“從1958年5月開始籌備到9月20日正式成立,僅僅用了四個月。父親確立了‘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邀請錢學森、嚴濟慈、華羅庚等一大批科學家來校任教,各系的系主任基本是中科院對應的所長兼任,使中科大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成了名校。”郭沫若去世后,中科院設立了“郭沫若獎學金”,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設立的獎學金。
“父親是個平和的人”
郭沫若一生有3位夫人,原配張瓊華為父母包辦。1916年,郭沫若在留日期間與日本護士佐藤富子(常用名郭安娜)結婚,生下四子一女。1937年,郭沫若為抗日救國,“拋妻別雛斷藕絲”再次回國,并于1938年初與廣西賀縣女子于立群結婚,婚后生下四子兩女。郭庶英是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第二個孩子,她告訴記者,父親對子女充滿溫情,雖然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會陪孩子們一起做游戲、逛公園、看電影、參加各種活動。“父親有時趴在地上做馬,讓我們騎在他背上繞著屋子跑,他和我們在水里撈螺螄和小魚,和我們捉迷藏,還教我們唱四川兒歌……那種自由快樂的感覺一生難忘。”在動蕩不安的歲月里,郭沫若幾乎每次出遠門之前,都要和家人照一張全家福。而每次回來,他也不會忘記給孩子們帶來禮物。“有一次父親從國外回來,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軌道小火車玩具,父親蹲在地上和我們接軌道,扭發條,然后一起高興地看著火車在軌道上跑動,現在回憶起來就像發生在眼前一樣。”說這話時,郭庶英臉上洋溢著喜悅。“關于子女的教育,父親認為,你是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他從不要求我們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郭庶英說:“我們就根據自己的愛好,有的學鋼琴,有的學游泳,順其自然發展。”郭沫若也曾抱怨孩子們不愛提問題,他就反復講解,甚至講一兩個小時,有時還翻出書來,引經據典。郭庶英說:“父親的知識很豐富,記憶力特別好,他的大腦就像電腦,內存特別大,檢索特別快。”在郭庶英的印象中,父親對身邊的人都很隨和、禮貌。“父親太平和了,對身邊工作人員都很和氣。護士、廚師要他題字,他從不拒絕。有人為他服務了,他都要感謝。”在郭沫若誕辰110周年之際,懷著對父親的懷念和崇敬,郭庶英寫了《我的父親郭沫若》一書。她告訴記者,寫完后覺得離父親更近了。“有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想著父親的一生,思潮翻滾,一些話語就自然而然地涌出來:父親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是一個有極大包容心的人,是一個有豐厚知識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一生的奉獻永遠是那么的真誠。”
(摘自《環球人物》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