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之間爆發內戰。美國組織聯合國軍橫加干涉,北朝鮮的“武力統一”計劃功虧一簣。
聯合國軍迅速越過北緯38度線,直逼中朝界河鴨綠江。中國根據北朝鮮政府的請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派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戰爭之初,麥克阿瑟揚言:“倘若中共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到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而實際情況是,第一次戰役,久負盛名的“開國元勛師”美騎兵第l師即遭受重創,第二次戰役,“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退回到“三八線”;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再度后退至“三七線”附近。
兩軍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噴氣式飛機廣泛使用于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斗的炮火密度、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一方是長期積貧積弱、屢遭內憂外患、剛剛獲得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則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的超級大國。在常人眼里看來,這無異于雞蛋碰石頭。而中國在戰爭中的表現,卻使得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然而,新中國為什么要冒這么大的風險為另一個國家開戰呢?這場戰爭又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呢?
解剖戰場之外的政治,人們會清晰地看到,一個年輕的共和國為了生存和創業,如何在超級大國之間進行敵友抉擇、生死較量,既贏得了滿堂彩,也付出了無可奈何的代價。
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
人們都知道,朝鮮緊鄰我國東北。而當時的東北堪稱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對新中國的戰略意義非同凡響。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本來就不多的工業基地有50%在東北。東北不僅是工業生產的大本營,也是安頓共和國政治秩序的戰略根據地。
美軍快打到鴨綠江邊時,蘇聯提出,如果北朝鮮軍隊潰敗,將撤至中國東北進行休整,并組建流亡政府。可以想象,如果中國不肯出兵,中國東北將成為朝鮮戰爭的第二戰場。如果中國要在東北和朝鮮半島二擇其一進行戰斗的話,中國寧愿選擇朝鮮。
所以,面對已經蔓延到鴨綠江邊的戰火,周恩來簡潔而干脆地表示“我們要管”。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也承認:“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但是,這只是中國決定抗美援朝的一個原因。借著這場戰爭,中國共產黨在國內的執政更加穩固,在國際上的地位上也提高了。
對于共產黨上臺執政,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是衷心擁護并有較大的期望。但也有一些人對中共的執政能力表示懷疑,擔心共產黨打得了天下而坐不穩江山。朝鮮戰爭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聲望,鞏固了其執政黨的地位。
中國決定抗美援朝,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取得蘇聯對中國的信任。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有很深的成見和猜疑,懷疑中共是“半個鐵托”(注:鐵托是二戰后南斯拉夫領導人,始終堅持反對外來干涉和大國主義)。在這種背景下,朝鮮戰爭可以說是對中蘇同盟的檢驗。戰后,中蘇關系得到空前發展。蘇聯一改當初援華不甚積極的態度,在“一五”期間,幫助中國建設了156個大型工業企業,提供5.2億盧布的長期貸款,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礎。蘇聯甚至還答應幫助中國先建一個小型原子堆,推進中國的核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驅逐了美國人的同時,也驅逐了在中國東北的蘇聯人。在1945年雅爾塔秘密的協定中,蘇聯擁有在大連旅順的駐軍權和中長鐵路的使用權。這些都是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但朝鮮戰爭使蘇聯認識到中國這位盟友的力量,在處理兩國關系時更加謹慎,戰后,蘇聯將大連旅順及中長鐵路不折不扣地無償還給了中國。
抗美援朝的得與失
朝鮮戰爭也使中美兩國走向了長達20年的敵對狀態,失去了統一臺灣的有利機會。
蔣介石兵敗大陸,避居臺灣后,美國認為臺灣落入中共之手是遲早的事,起初并不愿干涉中共解放臺灣,甚至在滿懷欣喜地等待著國民黨被徹底消滅。因為一旦中共攻克了臺灣,美國與中共改善關系就沒有障礙了。
當時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攻擊部隊大約在20萬至30萬左右,許多戰士正接受海陸兩棲訓練,運兵船只聚集在福建沿海地區整裝待發。可就在這時,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美國立即作出強烈反應,杜魯門總統下令美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阻止大陸對臺灣的進攻。解放臺灣的計劃不得不擱置下來。
從此,臺灣問題成了中國人民的一塊“心病”,也成了我國外交上的最大敏感區。許多國家常常利用臺灣問題要挾牽制中國,這在當年恐怕是誰都始料未及的。它也是朝鮮戰爭給新中國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也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包圍與遏制,使中國幾乎被國際社會所孤立。1951年,巴黎統籌委員會專門擬定了對中國的禁運貨單,品種達500多種,連鍍鋅鐵絲也在禁運之列。中國土副產品出口和工業恢復急需的原料設備進口受到嚴重阻礙。這種狀況持續時間長達20多年,而這一時期,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封鎖中,中國錯過了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美國還與中國周邊國家簽訂一系列“共同防御條約”,構筑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以遏制中國。鑒于嚴峻的周邊環境,中共領導人把工作重心長期放在備戰上,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大戰”、“打爛了再搞建設”,從而導致中國經濟生活準軍事化,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三產比例嚴重失調,工業布局經濟區域劃分也不大合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不上去,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低下。
一場抗美援朝戰爭,讓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站穩了腳跟,在國際政壇上發出了自己響亮的聲音,也邁開了現代化建設的腳步。但是,此戰導致的一系列國際政治、經濟后果,也給中國后來的發展鋪就了一條荊棘之路。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