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福
一個企業對外公關要有統一的聲音,需要樹立統一的形象,同樣,一個國家的對外文化宣傳也是如此。通過單一網站來建立國家文化對外傳播和推廣工程,打造國家文化品牌,就需要凝聚力更強,更具特色的“中國聲音”。
當今世界,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互聯網也為中國搭建起與世界聯系的橋梁。網絡,讓世界縮短了國界,讓時間沒有了距離。
2004年“認識中國”應運而生。“認識中國”是中國網最具典型特征的品牌欄目,她的創建基于中國網的定位和目標任務。
2005年,在中國互聯網品牌欄目評選中,“認識中國”獲得殊榮。評委會的評語是:“認識中國”頻道設有中國簡況、國家機構、政要一覽、行政區劃、臺灣百科等幾十個子欄目,從歷史、地理、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比較完整地介紹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最新發展,已成為海內外網民全面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五大性格特點
打造完美中國名片
中國網副總編輯張梅芝曾表示,“中國網每年要做幾百個專題,網站的欄目大大小小的也有上百個。中國網是國情新聞網,‘認識中國無疑是最能代表中國網這一定位的欄目。我們的口號是‘中國網,網上中國,相信‘認識中國一定可以成為網民認識中國的最好的朋友。”
張梅芝說,時間是檢驗文化優秀與否最為有效的工具,盡管在個別時間段,個別地點低俗的東西會異常活躍,但只要把眼光放長遠,在歷史的長河中,你就會看到什么是主流的,什么是有價值的。中華優秀文化是經過五千多年歷史洗禮的,正所謂洗凈鉛華。作為中國的互聯網,價值觀里,一定要包含這樣一條,那就是是否很好的傳承了中國優秀文化。
為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采與風貌,我們不但對欄目編輯進行嚴格的專業素質選拔,同時對中國國情,民俗、民風,中國傳統文化等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和積累。隨著近兩年“認識中國”欄目的擴版,國情專題數量更是以每年一百多個的速度遞增,欄目內容日益豐富,性格特點彰顯成熟。
性格特點一:海量信息,深度整合。截止目前,“認識中國”已制作完成近700個國情專題,形成16個專題系列子欄目,主要包括“中國概況”、“中國政治”、“經濟中國”、“文化中國”、“中華民俗”、“影像中國”、“華夏人物”、“國情報告”、“綜合百科”、“網上展館”等系列子欄目,以及“鄉土中國”、“中國地理”、“視頻中國”、“數據中國”、“調查報告”、“科教與環保”、“養生健體”等十幾個新聞性子欄目,基本涵蓋了中國各方面的國情信息。權威的文字資料、翔實可靠的數據,大量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影像,架構起一個真實、可感、完整的網上中國形象。
性格特點二:百科全書,突出重點。構建網上中國大百科全書,是“認識中國”的終極理想和努力目標。與此同時,“認識中國”力求做到特色鮮明,重點凸顯。幾年來,“認識中國”從以介紹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基本情況為主,到逐步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大大提高了欄目內容的可讀性、吸引力,讓讀者在琳瑯滿目的文化長廊中流連忘返,進而達到“認識中國”的目的。
性格特點三:服務讀者,方便搜索。互聯網的一大特點就是可以存儲。基于此,“認識中國”不滿足于把內容放到網上,而是要加強信息服務,滿足網友快速查詢的需求,形成“可搜索”功能。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認識中國”隆重推出了“搜索中國——中國國情大百科專題資料庫”,開創了互聯網新聞網站專題搜索的先河。
性格特點四:翔實準確、權威發布。“認識中國”承諾,所有資料和信息都有可靠而且權威的來源,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權威。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權威機構,研究單位,高等學府以及國內各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是中國網和“認識中國”的內容提供者。
性格特點五:新聞報道,背景解讀。“認識中國”要提供翔實的資料,并不意味著它要堆砌遠離現實生活的故紙堆,它的生命力同樣來自于對新聞的密切關注和參與。
震驚中外的“3.14拉薩暴力事件”發生后,面對國外媒體的惡意歪曲,中國網在引導新聞輿論、揭露事實真相的同時,還制作了《中國西藏事實與數字2008》、《西藏今昔網上展》、《西藏的文化藝術》、《西藏的民俗風情》等系列國情資料專題,通過一組組數據,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影像資料,從歷史、經濟、宗教、文化、環境、生活等,全方位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西藏,一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西藏,有力地拆穿了惡意編織的謊言。
在北京奧運開幕式的直播報道中,中國網充分發揮“認識中國”國情資料庫的作用,在直播進程中,對開幕式中出現的“四大發明”、“書法”、“京劇”、“古琴”、“昆曲”等中國元素,以最快的速度、簡潔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和國情專題鏈接的方式,進行了及時精彩的解讀,受到了網友的高度評價,創下了奧運直播的最高點擊率。
此外,配合土樓申遺,中國網提前制作了專題《福建土樓》;為迎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我們推出了《迷人的回族風情》,詳細介紹回族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
打好中國文化牌堅守優秀文化
近年來,在中國和平發展過程中,軟實力的作用越來越受本國重視,也越來越受世界矚目。以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來打造國家軟實力,是合乎中國和世界人民利益的。
2005年,從中法文化年的舉辦,到美國、巴西、芬蘭、荷蘭等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從巴西的“漢字展”,到非洲第一座孔子學院的建立(目前世界已有123座孔子學院);從前文化部孫家正部長在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縱談“當代中國文化的追求和夢想”,到溫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的演講,無不在通過傳統文化來向世界展示一個充滿魅力的、渴望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
這一年,“認識中國”見證了這一切,也見證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為此“認識中國”求創新求發展,形成了“國情新聞+專題”相結合的模式,并不斷運用更好的新技術,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認識中國”欄目開辟了“文化遺產”、“年俗”、“古建”、“園林”、“昆曲”等系列專題,每個專題都緊扣“歷史性”和“傳統性”,這種“別具風格”不僅吸引了廣大外國友人,讓外面的世界更客觀地了解中國,更提供了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審國形象。對中國民眾來講,這也是一節生動的文化素養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完整更有韻味更知性的中國。
提供全面國情信息,并不意味著傳播的是純粹的數據和嚴肅的文字資料,相反,它以一種新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傳播,表現出新穎和趣味性。“游歷中國”、“視頻中國”、“圖片中國”是“認識中國”欄目的幾個經典子欄目,其中“圖片中國”通過對中國系列圖片的展示,視覺上直觀的沖擊力讓廣大網民過目不忘,給網民留下色彩感十足的中國形象。“游歷中國”則是推廣中國文化名城的絕佳平臺,通過美如畫的照片及唯美文字刻畫了一個獨特美好的中國印象。另外,在“鄉土中國”中,“中國泥塑”和“北京胡同”帶你走進如夢如幻的鄉土氣息中去,那獨有的“鄉土味”讓人歡喜不已。而在一些專題中,欄目也將“新穎、趣味”很好地體現在其中,比如欄目新開的一個專題叫“木頭里的東方”。首先這個題目就帶中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更可貴的是,專題將“木”與“東方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親愛的木頭”、“神奇的木匠”、“構木為巢”、“木頭里的道”、“園林韻味”、“木頭與生活”、“木頭里的藝術”、“直掛云帆濟滄海”、“遠去的木頭”幾部分寫起,將中國的建筑、園林、古琴、木雕、面具一一聯系起來,讓人們看到了東方幾千年來的“木文化”以及中國“以木為本”的生存理念。
張梅芝說,當然為了讓“認識中國”成為最精彩最有影響力的網上中國大百科,我們還要加快內容更新,讓資料“動”起來;加強資源整合,讓專題“活”起來;加大互動力度,讓網友“參”進來;加速對外合作,讓信息“強”起來。
重塑互聯網價值觀就讓我們從用互聯網的方式來記錄和傳承優秀中華文化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