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德國、韓國特約記者 丁雨 青木 詹德斌 本報記者 常黎明
今年第一季度剛剛結束,在各種季度數據尚未完全出臺之前,國內外關于“中國經濟是否觸底”的觀點就已經開始打擂臺了,樂觀者如路透社6日稱,一些指標顯示全球衰退最糟糕階段可能已過去,尤其是在中國,已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而中國建設銀行旗下的建銀國際更是預測,中國經濟將在一季度觸底;保守觀點則認為,現在下這個結果似乎太早。
中國建設銀行旗下的建銀國際日前發布報告預計,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5%,報告稱中國經濟已觸底。此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日發布調查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2.4%,比上月上升3.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官方PMI連續反彈4個月后,重新站到反映經濟總體擴張的“牛熊分界線”50%之上。而中國A股市場也創出7個月以來高點。英國《泰晤士報》3日稱,目前,北京的政策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3月,僅中國四大上市銀行新增信貸就達到了8000億元人民幣,全國整體新增貸款約達1.6萬億元人民幣。
據路透社6日報道,一些指標顯示全球衰退最糟糕階段可能已過去,美國、歐洲和中國近期發布的工廠活動報告都已自紀錄低點回升。尤其是在中國,已有令人鼓舞的跡象。德國《南德意志報》5日則以“來自遠東的希望信號”為題稱,中國經濟正跨入一個持續復蘇的門檻,政府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正顯出效果。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羅德曼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銀國際的報告與當前國際經濟界的主流觀點近似,即中國經濟已經見底或走向見底。“中國采取兩條腿走路方針,政府通過減少出口稅等措施,出口有所回暖;同時,致力于擴大內需;中國銀行業也十分健康。而且,中國還有繼續實施強有力景氣計劃的實力。這都將對中國復蘇起到積極作用。”
但美國《華爾街日報》6日認為,面對全球貿易崩潰造成的沖擊,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復蘇的證據還很難找到。報道稱,上周公布的3月份里昂證券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從2月份的45.1降到了44.8,仍在繼續收縮。中國今年前兩個月的工業產值增幅為3.8%,也低于預期。而中國官方的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3月份出現回升,但對于這些經過季節性因素調整的數字,外界普遍表示懷疑。報道還認為,中國A股的上揚并不是經濟復蘇的領先指標,而是巨額銀行刺激貸款流入股市造成的。德國《商報》也認為,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仍不見底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處于“準復蘇階段”。
韓國韓南大學經濟學教授鄭常恩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說中國經濟觸底似乎太早。一季度經濟數據還未公布,但估計不會比去年第四季度好多少,我個人認為至少得過了上半年才能知道是否見底。”鄭常恩認為,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要等出口有所好轉才能說景氣開始恢復,而目前出口并未顯示出恢復跡象。“此外,不能僅憑股市開始上升來判斷經濟見底,因為中國經濟和股市尚沒有構成因果關系,股市不能視為中國經濟的先行指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文6日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建銀國際預測的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5%,和去年第四季度6.8%沒差多少,并沒有實質性區別。“從這個角度講,說一季度觸底的話,這個底也是平的。從官方指標看,一些數據確實表明經濟有轉好跡象,可以說中國經濟繼續壞下去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現在就說經濟將從二季度開始穩步回升也斷言過早。”
何偉文認為,中國經濟趨勢是W型轉好,“大家還要有面對曲折的準備,最大困難還是出口市場不好,歐美個別月份的好轉并不能代表整體走勢。”何偉文強調,雖然還有降息空間,但寬松的貨幣政策才是關鍵。短期經濟刺激應盡量避免,要多從產業升級等長期角度進行規劃。”▲
環球時報200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