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魯渤
俞復達的散文和我平時注意的那些不是一個路子。復達是海邊人,復達說看海的最佳處是在島上。島因海而生,海給了島生命;島獨處海上,島最了知海。復達的這些觀點,也把散文和散文家的關系說清楚了。散文是無邊的海,散文家是海上的島。能夠說清楚這個關系,復達的散文寫作狀態就自由了。他無須和我平時注意的那些散文走一個路子,他獨處海上,展示的是他這座“島”。不走一個路子的好處,顯然是更能讓人記住。
認識復達有好多年了,印象中卻似乎沒有關于他寫散文的痕跡。前兩年去他所在的岱山參加過一個活動,和他一起在夜排檔喝酒,也只是敘舊而已,話題皆無關散文。現在我才知道,散文的潮汐其實一直都在拍打著他的島,他也始終站在岸礁上眺望那片海水,彼此不離不棄,相互給予。
那次活動結束后,我寫了篇短文,題為《岱山的海是可以親近的》。文章發表了,我也就忘了,怎么都不會以為它和復達能有什么關系。然而當我有緣讀到復達散文的時候,竟突然想起它了。散文是海,具體到復達的散文,那無疑就是岱山的海了;岱山的海是可以親近的,復達的散文亦如此。復達的島因這片海而生,這片海給了他的島以生命;復達的島獨處海上,了知感應著這片海。我們常常把島稱作漂浮的土地,復達的散文立足于土地,又置身于海洋,它因此有著陸地的沉靜,也有著海的動感。
印象中的復達不像是個情感豐沛的人,其實不然。他的散文五味雜陳,無論個人追思、一己抒懷,還是慎思紀游、針砭時弊,總是以情貫之,或濃郁、或熾熱、或細微、或邈遠,寫人敘事,不拘章法,于平和中顯出凝重,散淡卻絲絲入扣。復達的情感綿連蒼綠,就像他作為散文家的這座島上的植被,樸素茂密,是一種自然生態,靠的是溫潤厚實的水土。這也正是復達散文的質地。
復達的第一本散文集名為《蝸居中的情致》,好比自謙是一座小島,但卻也自信是一座有情致的島。而情致正是一種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東西,當這種東西彌散在復達的散文中時,他的島就成了心靈的棲息地。復達喜歡咖啡,不過在海的濤聲中喝咖啡,當然與空間封閉的城市咖啡館感覺迥異,他的心緒正如他的這本散文集,不飾優雅,在于《穿透咖啡的滋味》。復達的島是中國東海岸的島,卻和海明威寫《老人與海》的古巴基維斯島有著某種相似,在第三輯《夕陽下的小狗》的文字中,最容易嗅出這種相似的氣息。
其實我的閱讀倒是從最后一輯開始,嚴格說,是從最后一輯的第一篇《秀山那座島》開始的。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我在那座島上當過兵,想從復達的文字中去追尋早年的記憶,而間接原因,則是我把秀山看成是復達的島了。的確,秀山無論從地理、歷史、生態、人文,抑或現實,都可以說是一篇大散文,盡管復達這本書中對她著筆不多,但是所有篇章構筑起來的整體,卻能讓我和記憶中那座島的面貌一一對應。
我這么說,不是想去誘導別人的閱讀,以致真的拿復達的散文來和書中《秀山那座島》相互參照。這其實只是我個人去復達的島的路徑,和在島上走走看看時的感受。復達的島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就如同這本散文集,所有的文章題目都像是一個標示,指向的去處不難想象,“風景在前面,也在后面”,怎么走怎么看人各有異,都無妨。去島上是要坐船的,離島也是要坐船的,也許在復達的島上感覺不出新鮮,因為這是一個熟悉的環境,但合上書本,就像坐在離島的船上回頭一看時,反倒清晰了:復達的島,原來竟是這樣的一座島!
(本文系俞復達散文集《穿透咖啡的滋味》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