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與人口素質何干
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任志強委員發言指出,住房價格就是控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口素質的門檻。
(1月14日《新京報》)
點評:按照任委員的意思,房價越高,買得起的人越少,人口增長就越能得到控制。同時,只有高素質的富人才買得起房。人口素質也能提高。難怪他認為政府不能擴張保障性住房建設——保障性住房越多,人口素質就越低,人口增長就越快。
不過,任委員可能是“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城市并不僅僅是富人建起來的,而是全體勞動者建設的成果。如果說城市是一輛汽車,除了發動機,車身、輪胎、車燈、倒車鏡……甚至是一顆螺絲釘都不能缺少,少了哪一樣都有安全危險。
更重要的是,城市人口素質與富不富并無必然聯系,高素質的未必就一定能買得起高價房,買得起房的也不一定素質高。拿公務員來說,至少素質不低吧,但憑薪金能買得起高價房嗎?不知道任委員的素質是拿什么來衡量的,如果是人文素質,有錢的人中就有小學沒畢業的;如果是錢,大眾顯然只能瞠目了。
一座城市,少不了富人,也少不了低收入群體。元論是任委員眼中以能否買得起房為標準的“高素質者”還是“低素質者”,都是城市的一分子,都有著不可剝奪的共享的權利。建設城市需要全體勞動者流汗出力,享受時卻以高房價將低收入者排除在外,這是什么邏輯?
作為房地產企業,你可以死撐著不降價,但不能拿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說事,以此詆毀保障低收入群體生存權利的保障房建設。
“消費愛國”?別添亂了
北京政協委員李哲建議,“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用愛心和民族精神鼓勵進行消費。“具體做法是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我們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
(1月14日《新京報》)
點評:如果按消費的積極程度來排“愛國”的座次,最不“愛國”的大致上是兩種人:因企業轉制、倒閉而下崗的企業職工等低收入人群,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失業的農民工。因為他們的錢包最癟,消費積極性最低,因此也最不“愛目”。現在常說要“共克時艱”,日子好過的人,要替日子難過的人想想。“消費愛國論”只能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隔膜,是沒法讓人“共”起來的。
促進消費的愿望,與人們能不能積極消費是兩個問題。當下,國家已出臺了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但內需不足、民需不足的境況能否得到真正改觀,仍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若內需特別是民需不振,仍不能在這一輪經濟轉型中得到改變,即便是整體經濟走出了目前的窘境,也難保不會又陷入到了以高投資驅動高增長的止有路徑當中去,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動力源卻得不到有效置換。
在遠慮近憂下,與其慌不擇徑般借著“積極消費就是愛國”的大旗鼓勵消費,不如認真研究如何培育最終消費能力的增長,比如,如何減輕民眾的各種顯性與隱形負擔,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國民財富,如何使政府的各項常規和緊急財政預算更民主化。單一的鼓勵消費主張,是認清了消費不振的病灶,而少開了藥。“愛國”首先要愛老百姓。
不折騰“房奴”應成為銀行共識
工商銀行已決定從2月1日起,對個人存量房貸七折優惠利率進行調整。只要是滿足了該行條件的存量客戶,無論貸款金額是多少,銀行都會自動將利率轉為七折優惠。
(1月18日《成都商報》)
點評:“你的房貸七折了嗎?”據說這是2009年初最熱的問候語。存量房貸七折優惠,原本是國家在特定的經濟背景下出臺的一項惠民政策,用意之一就是為了減輕“房奴”的還款壓力。但是,有的銀行遲遲不出臺優惠細則,有的銀行的優惠細則設置了許多無理的條件。比如,一家銀行的支行開出的申請條件是:辦理10張該行信用卡。
一些商業銀行為何折騰購房者呢?某商業銀行房貸部門的人士道出了原委,那就是“多等一天,銀行就能少損失很多錢”。原來銀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折騰購房者啊。在銀行業日益市場化的今天,商業銀行如果不處處為客戶著想,設置苛刻條件和復雜程序折騰購房者,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忽略了長遠利益。房貸利率七折作為一項惠民政策,理應規范化管理,不應該任由商業銀行進行彈性操作,如果監管部門當初對這項優惠政策作出清晰的硬性規定,相信就不會出現如今的亂象了。中國銀監會負責人透露,因各商業銀行執行房貸七折優惠利率的方法不盡相同,全國及各地銀行業協會將相繼出臺相關規范。既然如此,早干嗎去了?
如果監管部門不及時加以規范,不僅銀行業會陷入惡性競爭,購房者的怨言也會很大,而且不解放“房奴”也會影響到擴大內需的效果。因而,放棄短期利益,著眼長遠利益,應成為金融監管部門以及各商業銀行的共識。
網絡拜年忌語折射社會情緒
臨近春節,短信滿天飛。不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一些跟“財源”、“滾滾”等字服沾邊的祝福語被網友列為拜年忌語,而“牛轉乾坤”這類喻意轉運的詞則很受追捧。據稱,“財源”會被讀成“裁員”,“滾滾”也會被理解成卷起鋪蓋走人。
(1月18日《武漢晚報》)
點評:拜年也有了忌語,某些網友炮制的虛擬紅頭文件令人忍俊不禁——“緊急通知:今年拜年禁用語如下,裁員廣進(財源廣進)、裁員滾滾(財源滾滾)、薪餉四成(心想事成)、招財進寶(遭裁禁飽),請各位網友互相轉告,以免造成不必要麻煩。”
網絡是現實的投影。荒誕元素齊備同時又充滿語言張力的拜年忌語,盡顯網友的聰明才智與非凡幽默感,其本身即證明了堅強者笑對金融危機沖擊的樂觀態度。然而誰也不能對“裁員廣進”、“薪餉四成”這些曲解一笑了之。畢竟,某些地方的企業裁員、降薪風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疼痛。不拿別人的痛苦說事兒,不將裁員、降薪等非常際遇編入段子,才是對弱勢者的真尊重和真保護。
拜年忌語表達的軟弱與躲避固然不可取,然而它至少提醒大家,在即將到來的春節和乍暖還寒的經濟復蘇之春,特別要關注那些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人群。特別注重其心理感受,送溫暖、增信心、鼓士氣的話多說,莫以不當言詞使其受到心靈傷害。
莫讓農民工的聰明才智都用在討薪上
因陜西省旬陽縣國土資源局拖欠200多萬元工資及材料款,來自四川廣元的包工頭喬大普自己設計、制作了一本“討薪掛歷”。至于掛歷的來歷,喬大普說,在其他地方看到有農民工制作了討薪撲克,就想到制作討薪掛歷。
(1月19日華商網)
點評:“沒有怪招難討薪”,而今幾近成了一種流行語。看來,討薪也成了一門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活計了,沒有一點靈感,還真難收到好的效果。
什么制作撲克討薪、賀卡討薪、錦旗討薪……說實在的,這種討薪方式較之于那種跳樓式、自殺武的討薪方式確實文明多了,也很有“文化含量”,但細細思忖起來,也更加令人心酸。因為,他們不愿意與業主的關系弄得太僵,又不想放棄那份本該屬于自己的工錢。
透過農民工們的創意與智慧,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無奈與絕望。得了重癥的人,往往都有一種“病急亂投醫”的想法。農民工們的這種創意,又何嘗不是一種“病急亂扳醫”?用一種現學現賣的“炒作”技巧,來為自己尋求一絲可能,同時,也幻想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
也許,他們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他們的工資原本就不高,工資被拖欠后連生存都困難,哪還能耗得起曠日持久的官司?有一些通過法律討薪的農民工,甚至最后所對要的工錢,還不夠官司本身的花費,這也使得他們中的不少人對法律敬而遠之。于是那些“偏招怪招”,就成為他們萬般無奈后的選擇了,折射出的也是社會對治理欠薪的步履維艱。
縱然是一個藝術家,也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對于那些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工來說,他們的“討薪創意”也是極其有限的。當有一天他們的“討薪靈感”枯竭的時候,又沒有行之有效的途徑可走,會不會鋌而走險呢?因此,對于農民工五花八門的“另類討薪”,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是關乎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