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日本特約記者 詹德斌 弓 云 本報特約記者 張學峰
朝鮮4月5日進行的火箭發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盡管各方對朝鮮的發射活動是否成功頗有爭議,但各國專家都一致認為,這次發射至少證明朝鮮具備制造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此前西方媒體也曾宣稱朝鮮已經擁有中程導彈,但這一次朝鮮的試射讓全世界真真切切感受到朝鮮的導彈實力。軍事專家表示,目前世界上裝備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屈指可數,研制裝備中程彈道導彈對導彈技術的要求很高,對提高本國軍事力量更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朝鮮擁有這一技術對日本和韓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
日韓媒體反應激烈
一般而言,近程導彈的射程在1000千米以內,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在1000千米到8000千米之間,而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被稱為遠程或洲際導彈。韓聯社4月6日的報道稱,朝鮮發射的火箭第二級墜落在3100千米處,與1998年發射“大浦洞”1號時相比,墜落點距離延長了一倍,這足以證明朝鮮導彈技術的確有進步。此外,俄羅斯軍事專家6日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俄塔社當天引用俄原戰略火箭軍司令的話說,朝鮮的運載火箭相當于一枚可以攜帶500公斤戰斗部的中程彈道導彈。
韓國《朝鮮日報》6日發表評論稱,朝鮮的火箭試射,再次確認了其導彈戰斗力遠在韓國之上。文章表示,火箭發射表明,朝鮮已經具備了在半島發生戰爭時,利用中程導彈對美軍增援兵力實施打擊的導彈戰斗力;相形之下,韓國軍隊目前擁有的彈道導彈最大射程僅為300千米,韓國國產的“玄武”1型和2型導彈,甚至難以打擊這次發射遠程火箭的咸鏡北道舞水端里等朝鮮北部地區。韓聯社7日報道稱,韓國國防部已經針對朝鮮“導彈威脅”修改了2020年完成的《國防改革基本計劃》。該修正案要求盡早實現朝鮮核武器及導彈威脅應對能力———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和制導武器(SAM-X項目)等的實戰部署。
日本輿論對朝鮮擁有的導彈能力更是一片嘩然。日本《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等媒體一致指出,移動部署在東北地區的“愛國者”-3導彈的防御范圍過于狹窄,在保護本土方面存在局限性。《產經新聞》6日在社論中表示:“政府有必要積極討論應對方案,包括是否首先啟動自衛權、率先破壞朝鮮導彈設施的能力等。”
中導國家屈指可數
由于受到各種國際條約的限制和本國導彈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世界上擁有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屈指可數。盡管5個常任理事國都具備研制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但是美、俄由于受限于雙方簽署的《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目前已經銷毀了所有中程彈道導彈。英、法兩國已經把彈道導彈的重點放在潛射遠程彈道導彈上,也不再生產裝備中程彈道導彈。
除這些大國外,目前裝備中程彈道導彈的主要是個別受戰爭威脅較大的國家,如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國際社會也認為伊朗和朝鮮等國擁有中程彈道導彈或相關技術。在這些國家中,印度的彈道導彈技術已經相對成熟。2008年印度試驗成功的 “烈火”-3,射程已經達到3000千米,而且采用了較為先進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巴基斯坦2008年4月也成功試射了一枚射程為2500千米的“哈特夫”-6型(又稱“沙欣”-2型)中程彈道導彈。
以色列的“杰里科”-3彈道導彈也擁有3000千米以上的射程。2008年11月12日,伊朗宣布成功試射了一枚“賽吉爾”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2000千米。而外界猜測其研發的“流星”-3B導彈的射程最遠可達2500千米,只不過還沒有進行過試驗。
軍事及政治意義重大
專家指出,相對于近程彈道導彈,中程導彈研制難度更大,具有更大的軍事意義。從技術上講,近程彈道導彈通常采用簡單的單級火箭推動,一些遠程火箭的初級推動系統射程就能達到近程彈道導彈的水平。從近程導彈到中程導彈,并非“照葫蘆畫瓢”所能做到的,必須具備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突破諸如多級火箭的級間分離、大型火箭發動機、高精度導航制導等很多技術關鍵。能夠研制出中程彈道導彈就意味著本國的彈道導彈技術達到了相當水平,并具備研制遠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以及用于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的技術基礎。
中程彈道導彈在軍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近程彈道導彈的射程不足以完全覆蓋作戰對手的領土范圍,而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卻能夠幫助這些國家完成其戰略使命。例如,以色列的“杰里科-3”導彈足以覆蓋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對于這些國家而言,中程彈道導彈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核大國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意義。▲
環球時報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