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軍
面對愁云慘淡的本國經濟,不少外國企業迫切希望借助中國擴大內需的計劃來支撐自己渡過難關,日本、韓國、法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關注,表明中國已成為外國企業心目中金融危機時期最可依賴的市場。
事實上,中國的擴大內需計劃雖然以保增長、擴內需為目標,但并不排斥外國企業的參與。此外,中國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國際生產體系中,內需的擴大會導致進口的增加,為國外從事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生產的企業提供了商機;同時,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在中國有投資,其在華子公司也有可能通過投標成為經濟刺激計劃的受益者,一些洋品牌就因此而躋身“家電下鄉”的推薦品牌之列;更重要的是,中國歷來主張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這個經濟刺激計劃中并不包含任何鼓勵貿易保護和投資保護的內容。因此,中國的需求能夠促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做出貢獻。
不過,從產品供給能力和經濟效率的角度講,中國的內需計劃給外國企業的空間并不大。在絕大部分產業領域中,中國企業的產品能夠很好滿足經濟刺激計劃所帶來的國內市場需求。無論外國企業如何積極參與、搶灘登陸,國內企業仍必然是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最大的受益者,而外國企業的參與會對國內企業產生影響:中國企業將從中獲得一個難得的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技術能力的機會。一些國外企業為了擺脫經營困境,不得不向中國轉讓部分核心技術,前不久中國的赴歐采購團在先進技術的引進上就頗有收獲。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外國企業的進入必然會使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一些在資金、技術方面處于劣勢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將可能受到較大的沖擊,這就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為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確保國內的企業從國家內需刺激計劃中獲益。▲(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