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以多變的內容、曲折的情節、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深得幼兒喜愛。它是幼兒獲得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同時也給幼兒帶去情感、想象和表達等多方面的愉悅體驗。在以往的故事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過多關注故事教學形式的新異和字、詞、句的練習,忽視了故事教學中思維的訓練,輕過程、重結果,使幼兒不能深入地理解故事,故事教學的意義大打折扣。因此,我嘗試從情境創設、巧妙提問、故事表演、情感遷移等方面入手,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提高幼兒理解故事的水平。
一、情境創設
幼兒學習的過程是將新知識同相關已有經驗聯系起來、進行一定思維加工、獲得對新知識理解和運用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新知識的理解要以一定的已有經驗為基礎。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直觀教學、設置教學情境等方法充實感性材料,豐富表象積累,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如,在講解故事《秋姑娘的衣裳》時,多數幼兒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對于秋天到來時自然界各種景物的變化不了解,為了更好的理解故事,除了我們課前帶幼兒到大自然去體驗之外,還根據故事的內容,在活動室布置了一串串通紅的辣椒、紫得透亮的葡萄、黃澄澄的秋葉、爭奇斗艷的菊花、以及甘蔗、梨、蘋果……創設了真實、生動、富有動感的情境,激勵幼兒運用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與情境互動。幼兒置身于這種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麗的秋姑娘,飛進果園、飛進菜地、飛進樹林……輕輕吹一口氣,蘋果紅了,辣椒也紅了;梨兒黃了,樹葉兒也黃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幼兒充分感知著有關秋天的知識,思維分外活躍。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只要引導幼兒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將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等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畫面想象出來,就能達到如臨其境的效果,從而真正理解為什么秋姑娘的衣裳是七彩的,為什么她輕輕一吹秋天就到了……。又如在故事《兩只小羊》的教學中,我們借助實物創設‘獨木橋’,讓幼兒自由練習走‘獨木橋’,積累過獨木橋的經驗,有了感性認識,幼兒對故事里兩只小羊由于過獨木橋時互不相讓,結果雙雙掉進河里產生了深刻的感受,同時,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達的美好情感和蘊涵的道理:過獨木橋時,彼此間可以協商、可以禮讓,如果毫不講理、互不相讓,雙方都沒有好處。
二、巧妙提問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啟發、探究等方法引導幼兒積極思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提問就是教師在學習內容與幼兒理解之間架設的橋梁,是激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該如何巧用提問來促進幼兒深入地理解故事呢?
1 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原有經驗、思維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地提問,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兒學習理解故事。如提問時將“故事里有誰?”、“故事講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這些比較簡單的問題直接提給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使他們經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適度地追問,支持他們一步一步展開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師逐步加大提問的難度,將需要進行復雜思維加工的問題,提給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幼兒,如:“小花貓能學會爬樹的本領嗎?為什么?”、“你從哪兒看出它學不到本領?”、“如果你是小花貓,會怎么學本領呢?”等,這樣教學幫助不同水平的幼兒聯系故事情節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分析、推理,從而理解故事。
2 有層次性的提出問題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不同的問題外,還應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設計具有遞進性和層次性的跟進問題,支持幼兒層層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守株待兔》故事中,我們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預設了以下幾個層次的問題,首先問:“你們覺得他(農民)還能等到兔子嗎?”引導幼兒結合故事情節展開聯想、分析,得到幼兒的否定回答后教師再跟進提問:“為什么等不到兔子?”讓幼兒充分展開想象、推理,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接著,教師再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追問:“如果你是他(農民),還會繼續等兔子嗎?為什么?”啟發幼兒不斷地結合故事情節和已有知識(經驗),積極地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理解故事。
3 善于提出開放性的問題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該擯棄以往的封閉式提問,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這個故事好聽嗎?“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答案唯一、不利于幼兒思維發展的問題,而應該多提開放性的問題,對幼兒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鼓勵幼兒從多角度、多方向、多緯度思索種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如,在故事《龜兔賽跑》中,我們反復思考:怎樣提問才能促進幼兒觀察,為他們提供創造性的想象和思維空間?于是,我們開展了以開放式提問為主的教學活動,如“誰能說說這幅圖?”、“兔子用什么表情和烏龜說話?它會說什么?”、“兔子怎么比賽的?你從哪兒看出來?”、“這是怎樣的一只兔子?”、“你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如果你是小烏龜,你會怎樣做?”——引導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結合畫面充分展開聯想,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說出畫面大意。針對第一幅“兔子向烏龜挑戰”的畫面,幼兒就有各種各樣的表述:有的說“一只兔子神氣地指著烏龜,說‘你跑步慢得像蝸牛!”:有的說“一只兔子和一只烏龜在說話,兔子張嘴大笑,烏龜伸出雙手很生氣”;還有的回答“兔子一只手叉著腰,一只手指著烏龜很得意地說話,烏龜聽了心里不高興!”、“兔子用手指著烏龜大聲地說‘喂,來比賽嗎?’”。
這種開放式問題,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大膽地表述,答案多種多樣、精彩紛呈,促使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進行思維加工,從而敢于思維、敢于想象,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體驗故事情感。
4 注重提問的雙向性
傳統的故事教學,幼兒解題練習的形式主要是教師提問、幼兒回答,練習方法是一問一答,形式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故事教學的問答式練習應重視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注重提問的雙向性,要鼓勵幼兒大膽地向教師及其他幼兒提出疑問,促使他們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積極思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講完故事問幼兒“你有聽不明白的地方嗎?”、“你有不理解的詞和句子嗎?”、“你有哪些疑問?”等等,引導幼兒積極回憶故事情節、梳理思維過程,對作品中不理解的內容、詞語等提出質疑,然后由老師或同伴進行解答。這一過程,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和思考的樂趣,使他們從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問題,產生許多主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時,還發展了幼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同創造想象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它是幼兒依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以往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再現和刻畫故事的過程。通過角色表演,可以達到對故事內容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如,故事《小貓學本領》中,我選擇其中一個情節:“貓媽媽夸獎小花貓,小黃貓在一旁難過得低下了頭”進行分角色表演。首先,我采取靜態思維與動態體驗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幼兒一邊回憶故事情節,觀察小黃貓的表情、姿態,一邊提問:“貓媽媽會說什么話來表揚小花貓?小花貓得到媽媽的表揚,心里有什么感受,表情怎么樣?”、“一旁的小黃貓聽了,心里會怎么想?它會有怎樣的表情和動作?” 、“媽媽和小黃貓之間會說話嗎,說什么?說話時它們有什么表情、動作?”鼓勵幼兒結合故事情節充分展開想象,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表現出來。幼兒的積極性很高,開動腦筋,創造出一個個趣味盎然、生動活潑的片段。就刻畫小黃貓這一角色而言,有的用擦眼淚的動作表現小黃貓當時的難過心情;有的用低頭不語的身體姿勢表現小黃貓知錯后悔的神態;還有的用小黃貓主動給媽媽認錯來表現它的思想動態……整個過程幼兒沉浸在故事里與故事角色融為一體,通過創造性的想象生動地再現故事情節、刻畫了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情感遷移
情感遷移是教學中幫助幼兒調動已有經驗,將故事情感合理遷移到日常生活。這樣遷移,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故事情感,而且有利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故事《小小男子漢》中,主人公洛迪在危急關頭不顧自己安危,克服重重困難,勇敢地救出母親,這種對母親深深的愛打動了孩子幼小心靈。結合現在的孩子被愛包圍,卻不會主動去愛別人這一現狀,我設計了尋找“媽媽的愛”的活動,鼓勵幼兒收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母愛,為愛的遷移積累豐富的經驗。很快,幼兒收集了許多有關‘母愛’的小故事,我引導他們在集體中交流、分享:“我生病的時候,媽媽整夜整夜地抱著我……”;“媽媽一到周末就帶我到公園玩……,媽媽很愛我”;“生日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許多禮物……”;“冬天睡覺的時候,媽媽把熱水袋給我暖被窩……”:“我生病的時候,媽媽哭了……”這種愛的分享和積累讓幼兒似乎一下子懂事了許多,明白了生活中處處都有媽媽的愛,真幸福!我們也應該好好地愛媽媽。有了積累,遷移就有了基礎,于是,我又引導孩子討論:“故事里的洛迪用什么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如果你是洛迪,碰到那么危急的情況會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樣愛媽媽?”……就此進行分析、想象等系列思維加工,幫助幼兒將故事中洛迪愛媽媽的情感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愛是相互的接受和給予,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愛媽媽,如早點起床,不讓媽媽生氣就是愛媽媽;媽媽生日的時候,畫一張媽媽的畫送給她,表達愛心;回到家里,不撒嬌,收拾好玩具:在幼兒園好好學本領;和爸爸一起逗媽媽開心……愛,在孩子心中得到了延伸和升華!情感的遷移自然而樸實,不僅讓幼兒深入的體會了故事及其情感,更促進了思維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兩年的故事教學實踐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樂于探究、表達大膽……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故事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使孩子們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