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備課是教師創造性工作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教師如何備課,以保證短短的幾十分鐘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備課是教師教學前的準備,幼兒園集體教學的活動方案是幼兒園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集體教學有效性與備課時教師的精力投入、專業素養有關。
現就我園小班老師研究文本《輕和重》的活動方案,談談教師備課是如何鉆研教材、理清思路的。
教師在具體備教學計劃時(即使是過去已經執教過的教學方案)都應經歷“學習一領會一思考一質疑一再設計”幾個重要環節。
學習:就是認真閱讀原有文本,了解《輕和重》這一活動設計的目標、準備、實施過程。
附:活動方案
小班:輕和重(科學)
目標:
1 能分辨輕重聲音,知道大家喜歡輕輕的、好聽的聲音。
2 能在生活中避免發出重重的噪音。
準備:人手一個可發出聲響的物品,大鼓一面,鼓錘。
過程:
1 引導幼兒感受聲音的輕和重。
教師敲打鼓面,用力敲打鼓面后,再輕輕敲打鼓面。
提問:老師敲的鼓聲是什么樣的,有什么不同?
教師再次輕輕地,重重地敲打鼓面,請幼兒分辨。
2 幼兒操作物品,感受輕重聲音給大家的不同感受。
幼兒重重地敲打物品。提問:你覺得這種重重響響的聲音好聽嗎?為什么?
幼兒輕輕地敲打物品。提問:你覺得這種輕輕小小的聲音好聽嗎?為什么?
小結:許多東西拍拍、敲敲后會發出響響的聲音,大家喜歡輕柔好聽的聲音,不喜歡重重響響的聲音,平時游戲時不能發出這種噪音。
3 幼兒再次操作,敲出、拍出輕輕好聽的聲音。
領會:就是理解這一活動(原活動設計)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如:《輕和重》是主題活動《踏踏響》的活動之一,3~4周歲的孩子喜歡穿大人的鞋子踏踏走路,喜歡在秋飄落的枯葉上踏踏走過,孩子對周圍環境中許多種能發出聲音的物品都感興趣。《踏踏響》主題應和了幼兒愛活動、愛探索的天性。
思考:進行此活動不僅滿足小班幼兒愛活動的需要,而且引導幼兒要關注聲音的輕和響,逐步懂得大家在一起,有時需要聲音響、有時需要聲音輕,從小為幼兒奠定文明行為基礎,養成大膽在集體中講話等好習慣。因此,此課題對小班幼兒來說是必要的。
質疑:就是對文本設計提出問題。
如:此活動標注的是科學,如果是科學領域的活動,應突出科學的特點,而文本在活動過程設計中,第一環節只是讓幼兒感受:聽人發出的掌聲:第二環節是讓幼兒自己操作,但是沒有讓幼兒在充分地操作、探索中主動發現輕輕敲和重重敲音響的不同。領域是知識和經驗的一種組織形式,不同的領域有其自身的特質。小班幼兒更需要在自己運用感官的基礎上獲得關于聲音的輕、響等特征的經驗。但是目標卻較多地偏向了社會領域:“知道大家喜歡輕輕的好聽的聲音”、“能在生活中避免發出重重的噪音”。
再則:聲音的“輕和響”與“輕和重”是有差別的,“輕和響”表達的是聲音的物理特性,“輕和重”反映的是聲音的力度。
經過反思、提出了以上責疑,面對小班幼兒的發展需要,教師們認為有必要重新進行方案設計。
方案一:社會教學活動《輕和響》(設計者張艷)
目標:
1 感受人們發出的聲音有輕有響。
2 初步體驗在不同的場景中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
準備:錄有平時幼兒嘈雜聲音的磁帶、娃娃搖床、圖標等
過程:
1 體驗什么時候該用響一些的聲音說話。
老師給幼兒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聲音越說越輕,……讓幼兒感受太輕的聲音會讓大家聽不到。
教師用比較響的聲音把故事講完,提問:講給大家聽,聲音應該怎么樣?
幼兒練習用響的聲音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名字。
2 聽嘈雜聲音的磁帶,讓幼兒感受噪音難聽。
播放一段錄有平時幼兒嘈雜聲的磁帶,引導幼兒感受大家都在大聲說話的時候,很吵、聽不清楚。
提問:能聽清楚他們在說什么嗎?為什么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聲音嗎?為什么呢?我們在玩游戲的上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說話呢?
3 體驗用輕輕的聲音說話。
幼兒兩兩玩手指游戲,體驗用輕輕的聲音說話。
想一想,還有什么時候需要輕輕的聲音
提問:“大家都在說話的時候,我們要用輕輕的聲音,還有什么時候也要輕輕的呢?”
幼兒邊回答,老師邊出示圖標,幫助幼兒理解、鞏固常規。比如:在活動室里活動、睡覺時、吃飯時……都要輕輕地說、輕輕地走、輕輕地做事情。
4 練習發出輕、響不同的走路聲。
體驗輕輕走路發出的聲音:師幼輕輕地走到午睡房;輕輕地走到活動室外。
體驗學解放軍走路發出的響聲:學習解放軍有精神地走路,用響響的聲音喊口號。
分析:
1 適宜的目標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小班孩子剛剛跨入集體生活,幫助他們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是非常必要的。小班孩子一般膽子小,在集體中說話聲音輕、不大方,而在日常生活和游戲時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聲音和動作,為了幫助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語言交流習慣,本次活動目標定位在社會認知“感受人們發出的聲音有輕有響”和社會行為“初步體驗在不同的場景中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兩個方面是適宜的。
2 有效的教育策略宜于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
巧用故事:調動幼兒關注聲音輕和響的情緒情感
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與往日不同的是,教師講故事時的聲音越變越輕,輕得連教師自己都無法聽見了,……在從聽得清清楚楚到越來越聽不見的情境中,孩子們一定非常著急:為什么越來越聽不見故事呢?原來說話的聲音是有響有輕的。
現場練習:積累在同伴面前聲音響響地說話的經驗
“社會學習”總是社會性的,孩子們已經初步知道了在集體中一個人說話時聲音要響一點,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多次練習才能養成的,在聽故事的情景中自然練習可以幫助幼兒克服膽怯,增加自信。在這里,教師從讓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名字著手,給每個孩子提供了聲音響亮、大方地說話的機會。
聽實況錄音:體驗什么時候聲音應該輕輕的
錄音機里傳出嘈雜聲:平時孩子敲打物品和玩游戲時大聲喊叫的真實情境,在安靜的課堂上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噪音,通過體驗和討論“這段聲音好聽嗎?為什么?”孩子們初步知道在共同的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輕聲,每個小朋友都大聲喊叫,聲音太吵了不好。
借助圖標形象:幫助幼兒建立輕和響的行為規則
小班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幫助幼兒在日常活動時能夠逐步學習控制自己說話、做事情的聲音,教師輔以圖標形象,不但幫助幼兒整理經驗,而且教學后可以把這些圖標布置在活動室里,成為提醒幼兒的物化規范。如:
進一步實踐;體驗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聲音。
小班幼兒更需要在實踐中學習,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設計了讓幼兒在游戲的情節中練習,使活動目標更有效地得到鞏固。
方案二:綜合教學活動 《輕和響》(設計者 劉曉蘭)
目標:
1 能分辨聲音的輕和響。
2 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
準備:
1 人手兩塊積木。大鼓、鼓槌、娃娃各一個。
2 教室里放置一些在敲敲打打時能發出聲音的玩具、物品。
過程:
1 感知相同物品發出的輕和響的聲音。
教師:“小積木和我們一起來玩游戲,看看誰能讓它發出聲音?”
幼兒敲打響,感受積木發出的聲音。
請2~3名幼兒敲打積木,讓幼兒辨別聲音的輕和響。
教師:我們敲打同樣的積木,發出的聲音有的輕、有的響。
幼兒再一次敲打積木,讓積木發出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幼兒進行練習時教師注意傾聽并提示他們感受輕輕敲打和用力敲打積木所發出的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2 操作、探索不同的物品發出的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教師:“我們班的臺子上和玩具柜里有許多不同的東西,你們想不想試試看,讓它們也能發出輕輕的或響響的聲音?”
幼兒自由選擇1~2種物品、探索讓其發出輕或響的聲音。
請2~3名幼兒在集體中操作,聽聽:發出的聲音一樣響嗎,為什么?
引導幼兒共同小結:輕輕敲打、搖晃和用力敲打、搖晃,物品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
和大鼓一起玩游戲:“輕輕和響響”。
請一幼兒敲鼓,鼓聲輕輕全體幼兒輕輕敲打物件,妓聲響響全體幼兒重重敲打物件
3 幼兒探索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位發出的輕和響不同的聲音。
小結:我們也能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輕輕的扣重重的聲音。
4 情境練習:在不同場景下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出示娃娃,歡迎娃娃:
幼兒向娃娃介紹自己的名字(響一點)
給娃娃念兒歌(一個人念響一點、小組念輕一點)
娃娃要睡覺了,全體幼兒輕聲唱《搖籃曲》
小結:我們都是娃娃的好朋友,和娃娃在一起的時候,知道什么時候聲音要輕,什么時候聲音要響。
分析:
1 目標體現了科學和社會的融合。
科學教育就是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感受周圍的事物特征與生活的關系。本次活動目標1定位在讓幼兒感受聲音的特性:能分辨聲音的輕和響:同時,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不僅能感知事物的特性,還要幫助幼兒了解它們與自己生活的關系,目標2定位在讓幼兒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可以從小培養幼兒逐步養成能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規范。
2 策略運用有利于幼兒在探索中積累經驗。
感知同一種物品發出的聲音有輕有響
活動第一環節教師以幼兒與小積木玩游戲的方法,引導幼兒主動操作同一種物體,探索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獲得對聲音特征的粗淺認知。
探索不同物體也能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
科學的內容常常就在幼兒的身邊,這里教師充分利用班級環境,讓每個幼兒可以自主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材料進行比較充分的操作探索,感受不同的物件都能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幼兒在主動擺弄不同物體的過程中,拓展對物體聲音響度的經驗:聲音的輕響和用的力量有關。
同伴互學拓展認知、總結提升
現代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僅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性的相互作用甚至更加重要。在幼兒自己操作后,教師設計了幼兒相互交流的環節:請2—3名幼兒在集體中操作。讓大家聽聽:發出的聲音一樣響嗎?談談為什么?在兒童之間互相學習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規律:輕輕敲打、搖晃和用力敲打、搖晃,物品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
游戲中鞏固認知經驗
游戲對小班幼兒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在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后,讓幼兒運用自己的身體,在游戲中享受科學活動的樂趣:運動自己的嘴、舌、手、腳等,只要用不同的力都可以發出輕響不同的聲音——活動多么有趣,小班幼兒在自己快樂的、充分的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科學認知。
3 情境練習:在不同場景下發出不同的聲音。
幼兒的社會性學習應該盡量與幼兒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設計了游戲情境讓幼兒在與玩具娃娃的互動中再次主動地練習用適度的聲音說話、念兒歌、唱歌等。
以上兩個教學案例是教師們在備課的過程中,面對原有文本,經過學習、理解、思考、質疑,認真理清思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社會的、綜合的——提出了比較適宜的目標,又根據目標和領域特點、兒童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行之有效的活動過程。
教師的思路清晰了,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顯現出來:小班的孩子在充分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和多次的行為實踐中,能初步建構關于聲音的輕和響的經驗,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注意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