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發現:在我進班調研中發現了保育工作的隨意性,感覺很混亂,沒有規范的操作,沒有按時的定點的做事。
問題的解決:根據幼兒一日作息時間來制定保育員一日作息時間表,并通過限制操作時間,保證各個環節的緊湊性,按時定點做事
制度落實的跟蹤:有要求就要有監管,再次進班證實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監管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的督促。
制度形成后的反饋:在實行了一周的保育作息時間的執行后,再次集中,討論作息時間的可行性,在細節上進行改進,完善了作息時間。
通過以上的四個步驟,在保育員作息時間上初步達成了共識,產生了中大班、小班、早教部保育員作息時間表。時間上有了要求,那么,如何在在每項工作中進行規范、細化呢?我采取了研討的形式讓保育員來制定毛巾的使用規則。
討論一:消毒毛巾的拿取時間?
大部分保育員認為消毒毛巾在早晨拿杯子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帶到班級里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討論三:什么時候分用餐小毛巾?
早教部保育員:幼兒小,毛巾很容易分散幼兒的進餐注意力;桌面放毛巾,地方小,有礙幼兒用調羹盛湯;放在桌面上很快就會冷了。
討論結果:毛巾事先用熱水洗,等幼兒吃好飯后,由老師分發每位幼兒手中,保證了每位幼兒用上熱毛巾擦嘴,擦手。有油膩時,洗手,再檫。
小、中、大班保育員:在分好飯菜時放小毛巾,分散幼兒的用餐注意力:在幼兒不喜歡吃某個菜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就拿小毛巾玩;放在桌面上,毛巾很快冷了,有些油膩的也擦不掉。
討論結果:在幼兒用餐時,將毛巾用熱水洗泡,用盆子蓋好,放在窗臺上,地上放空盆,擦好后的毛巾放在地上的空盆里。即不會影響幼兒的用餐,又保證了幼兒用上熱毛巾。強調和本班教師協調好,督促幼兒用毛巾。指定毛巾盆子臺上一個臺下一個,固定放物,全部統一放置。毛巾呈半干的狀態。
論三:手巾怎么洗衣?
討論結果:
1 先放肥皂粉,約兩調羹,再放熱水,等肥皂粉融化了,把毛巾全部浸入桶內,浸泡約半個至一個小時(不能過長,防止毛巾損壞)。
2 泡好后的,毛巾三塊或者兩塊一起用力用搓板搓,有油膩地方單獨反復搓洗。
3 將搓好后的毛巾擰干,放入清水中,清洗至少三遍,才能完全清洗掉肥皂粉殘跡。
4 洗好后的毛巾擰干掛在架子上,在太陽光下暴曬(避免毛巾重疊)。
討論四:班級應該有幾種毛巾?
討論結果:要有專用的擦灰,擦桌子,擦玻璃,洗盤子,教師洗手毛巾,幼兒大小便溺出的專用毛巾,毛巾都要固定放置,標識清楚。
在半個小時激烈的討論中,我們確定了毛巾的使用、毛巾的清洗、毛巾的種類、放置等問題,制度的制定交給了保育員,通過制度調動了保育員的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保育員執行制度的自覺性。在保育員參與制定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制度的接受和學習的過程,在大家的研討中規范了操作,便于執行,便于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