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我們到了瀘州。瀘州人火一樣的熱情像1573如此大的阿拉伯數(shù)字,讓我們熱得無話可說。國窖肅穆,煙霧升騰,嗅覺僨張,欲飄欲仙。講解員溫家作坊的故事引出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故事。我好事,以此草一對聯(lián)。上聯(lián):酒好不怕巷子深,下聯(lián):人好不如溫老板,橫批:1573 。眾人捧場,都說好。其實我又不喝酒,哪里敢在國窖面前亂來呢?光是聞一下都熏得作驚作怪的。但是,1573對喝酒者來說,應該是珍品,既有歷史的厚重感,也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的飄逸。總之,不管喝不喝,都記住了1573 。
除了酒之外,瀘州還有一件物什,可以聊幾句。就是那個被當?shù)厝撕盀椤皳位▋骸钡奈锛F鋵崳系娜硕己八皳位▋骸薄槭裁从腥绱撕寐牭拿郑P鍵在于它的實用性,說白了,就是雨傘。舊時的傘既要擋雨,又要遮陽。筆者兒時在川南見的都是褐色居多,傘下是頭纏黑帕的婦女,攔腰裹一黑色布袋,里面一只小腦袋,原來是她的小乖乖。隨著時間的推移,傘的顏色開始變化,有了圖案,有了花色。到了趕場天,街上摩肩接踵,傘一撐開,就像花兒開放,煞是好看。于是乎,“撐花兒”應運而生。當時沒有今天的化纖材料,傘是用竹子做骨架,油紙(涂上了某種植物油,有人說是桐油,筆者尚未考證)是防水的,粘在骨架上。后來的傘再不用竹子做骨架,而是用鋼絲,防水用防水布,印上鮮艷圖案,現(xiàn)代圖畫。但瀘州人沒有放棄做傘的絕技,盡管老物件的使用不如現(xiàn)代傘方便,耐用,但傳統(tǒng)的技藝,圖案,讓人不忘記歷史,或者它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于是,家庭作坊仍在頑強地制作“撐花兒”,只不過變小,變精致,成了紀念品,成了旅游紀念品。現(xiàn)代人家把它撐開,放在廳堂里,以做裝飾。
現(xiàn)在再來說黑布袋里的小乖乖。小乖乖或睜開雙眼,撲閃撲閃,滿是新鮮和好奇;或耷拉著小腦袋酣睡,夢見自己已經(jīng)長大。精彩的是那黑色纏布裹成的“育兒袋”既不在母親的前胸,也不是后背,而是在母親右邊的腰際。此時, “撐花兒”方顯英雄本色,母親當年基本是將“撐花兒”的桿扛在右肩上,而不像當代人單手支傘,以示洋盤。因為母親深知,腰際是乖乖,左手還要提趕場買的東西,單手撐傘走十幾里山路或幾十里山路是不可能的。扛在肩上的“撐花兒”或給乖乖留下一片陰影,或擋住無情的雨滴。由此可見,當年的“撐花兒”的直徑是比較大的。它,任憑風霜雨雪,任憑世事艱辛,保護著母子,孕育著希望......我們想念你,“撐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