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教育環境是指以幼兒及其學習內容為中心,綜合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向幼兒提供多種學習環境、手段和方法,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育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那么如何依托家、園、社區的開放式教育資源,并與幼兒個體發展產生交互作用,促進幼兒個體良好發展,成為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在《綱要》精神指引下,我們積極探索與研究,如何開發和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創設開放式環境,為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并在這方面開展了諸多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積極為幼兒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建立起了有效的幼兒園與家庭、社區之間的互動關系,推動了幼兒園的發展進程。
一、調動家庭教育資源,搭建家、園互動合作新平臺
我們認為:教師、家長、幼兒應當是一個合作的團體,三者都是主角,應積極探索雙向溝通平穩的方法。在我園的環境創設中,我們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開辟了“種植園地”、建起了“小小動物樂園”,家長和孩子經常會帶來植物的種子、肥料,和動物愛吃的食物,就連小兔子、鸚鵡也被請進幼兒園,特別是兩只美麗孔雀的“入住”更是令孩子們興奮不已,也成為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里是孩子的世界,更是孩子的樂園,在這優美、溫馨、充滿生機的環境中,孩子們陶冶了情趣,幸福生活、快樂成長。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還嘗試“打開園門”,把家長請進幼兒的活動室,請他們以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做義工,當一回“老師”。于是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出現在各班,如“媽媽故事會”、“快樂的閱讀”、“自制服裝展示會”、“美麗的京劇臉譜”、“親子攝影師”等,不僅具有時效性,而且加深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尊重孩子的興趣與需要,使幼兒與家長共同成為環境的主人,并與環境產生積極互動,從環境中獲取新知識、新經驗、新發展。
案例一:陜西在我心中
在向幼兒進行“愛家鄉”的教育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本土的名勝古跡、風味小吃、民風民俗等興趣極其濃厚,于是我們利用這些幼兒身邊的社會資源,組織了“陜西在我心中”的主題活動。該活動分準備和實施兩個階段,在準備階段,首先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內容,引起家長的密切關注和主動參與,他們在家里和孩子互動學習,一起進行活動的材料準備、圖片的搜集整理,為本次活動打下基礎。
在實施階段,以“土特產品展示會”的形式進行,展示會共安排了四大板塊:陜西風景名勝展、民間藝術作品展、地方戲曲(秦腔)展播、陜西風味小吃苑等。不到兩天時間,各班的孩子和家長紛紛帶來了搜集的各類物品,有風景名勝的名信片,石頭饃、老虎枕、剪紙作品、戶縣農民畫、秦腔的VCD光盤以及數十種風味小吃,真是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將四大板塊的內容分別設置成不同的場景,布置在四間活動室里,由家長引領孩子自由選擇活動內容,他們有的在自由品嘗風味小吃、有的在嘗試操作皮影戲,有的在專注觀察圖片展覽,還有的在不時交流討論……記得那次活動時,不僅孩子們興趣盎然,就連家長們也被強烈地感染了。尤其是離園時一位因故未能前來參加活動的家長與孩子的一段對話令我們記憶深刻:
媽媽:今天帶來那么多東西,你們做什么活動了?
孩子:我們把帶來的東西都集中到一起,全體小朋友在一起參觀認識家鄉西安,老師還請我們吃了石頭饃、柿子餅……
媽媽:還有什么呀?
孩子:還看皮影戲、聽秦腔,可好玩了……
媽媽:看我們陜西,有這么多特產和風味小吃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所以我們都要愛我們的家鄉……
孩子:媽媽,今天我還學會用陜西話說兒歌,叫《夸西安》,回家我表演給你和爸爸看……
一次有意義的主題活動,在家長的參與和幫助下,舉辦得熱熱鬧鬧,有聲有色。孩子們在一種寬松、溫馨和快樂的氣氛中了解了一些社會知識,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別人,同時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陶冶了藝術情操,培養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案例二:給寶寶化彩妝
在我園“五十年園慶”時,各班在課余時間都編排了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隨著演出時間的臨近,老師們有一種擔憂:演出那天給全班小朋友化妝成了問題,若由老師來化時間不允許,也會使孩子等待時間長,消耗體力,若讓家長化妝,難免化出來的妝五花八門,又影響演出效果。于是在演出之前我們設計了親子活動“給寶寶化彩妝”。
這天下午我們特別邀請媽媽來參加親子活動,并自備一套媽媽常用的化妝品,包括護膚霜、粉底液、眉筆、腮紅、口紅等?;顒娱_始前,由老師示范講解化妝的步驟和方法,然后請媽媽給自己的寶寶化彩妝,老師則巡回指導。媽媽們極認真,還不時與旁邊的媽媽互相交流,二十分鐘后,寶寶的妝化完了,經過老師檢查和修正,寶寶們個個像變了個人:粉嘟嘟的臉上透著喜悅和靈氣,孩子們還高興地將自己精心排練的節目表演給媽媽看,博得了陣陣掌聲,有的媽媽甚至激動得流出了熱淚。他們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看到了自己的“成績”,更看到幼兒園素質教育的成果。
二、依托社會教育資源,形成社區與幼兒園雙向互動的新局面
社會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特定地域中的教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園結合實際,架起幼兒園與社區之間的橋梁,將幼兒教育輻射到社區乃至以各種資源為依托的大環境中,并納入我園“本土化”課程活動,形成社區與幼兒園雙向互動的新局面。
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一改傳統的利用圖片、談話等方式進行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社會資源,采用幼兒喜愛,樂于參與并記憶深刻的組織形式完成主題教學內容。先后進行了“和史密斯叔叔的對話”、“我是禮儀小標兵”、“我們身邊的警察”等主題活動。
案例三:“我們身邊的警察”
在教研活動中,老師們根據《綱要》精神和已有經驗,策劃了這一社會活動的教學內容,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把生活中真正的警察請到孩子們中間來。于是,我們請來了一位警官一一年輕、漂亮的斐斐阿姨,當身穿警服、英姿颯爽的警察阿姨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時,孩子們感到非常激動和新奇。通過她生動、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述以及和幼兒之間認真、熱情的對話、發言、情景模擬表演等,使孩子們明白了生活中可能會發生和遇到的某些突發事件,以及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如何應急等生活常識,進而教育幼兒遇事不要害怕、要冷靜、機智、勇敢,動腦筋想辦法擺脫危險、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這次活動受到了廣大小朋友們的喜愛,活動中氣氛非常熱烈、活躍,小朋友們在和斐斐阿姨的互動中時而靜靜思考,時而爭相發言,時而大膽討論,時而參與表演……活動結束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
案例四:“我是環保小衛士”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關注程度已越來越強了。我園大班教研組結合“環?!敝黝},開展了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社區公益活動——“我是環保小衛士”?;顒娱_始后,孩子們熱情高漲,每人手里拎著塑料袋、排著整齊的隊伍出發了。到了社區綠化帶,全體幼兒一起宣誓:“我是環保小衛士,我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清潔環境,來保護我們的家園”。接著,各班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分散開行動起來了。“老師,你看!這么多煙頭!”、“老師,我撿到塑料盒了!”、“還有一次性筷子!”、“瞧,好大一塊臟抹布,我把它撿起來了……”孩子們的認真勁和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讓社區里的人們非常感動,不一會兒,社區里圍觀的大人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和孩子們一起干起來!
這次活動,讓小朋友再一次走入社會,不僅有助于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把“人人做起,從我做起”這一觀點與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增強了幼兒愛勞動、愛環境、愛家園、愛地球的情感。
三、發揮幼兒園主渠道作用,創建家、園、社區一體化教育新格局
我園地處高校區,在家長及社區居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科研機構、高等學府等單位的知識分子,他們有較廣泛的閱歷、較高的學歷,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較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個關心社會,對社會有用的人,一一這為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聯合教育提供了條件和豐宦的資源。因此,我們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并幅射到家庭、社區,在互動式的開放教育環境中,使社區和家庭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案例五:和山區的孩子交朋友
在一次偶然的社區參觀中,孩子們從社區的展示欄窗口看到一組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攝影圖片,由此,對山區孩子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利用陜西華陰山區的教育資源,策劃了主題活動“和山區的孩子交朋友”。
第一階段:激發情感。
老師和家長們共同搜集了大量的有關圖片和影像資料,引導孩子觀察,講述并理解山區孩子的生活現狀和生活環境,使孩子們初步形成社會同情心、責任感。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有了進一步探究和幫助行為的愿望,他們常常問老師、問父母:“他們為什么沒有新衣服穿,沒有玩具玩?”“他們的幼兒園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階段:自覺行動。
在孩子們愛心被充分激發的基礎上,“助春蕾、獻愛心”義捐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然展開了。孩子回到家中,向爸爸媽媽解釋自己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想法,在取得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將心愛的圖書、玩具、學習用品、小食品帶到幼兒園,捐贈給山區的孩子們,這個活動很快幅射到社區,得到了社區居民的積極響應,許多學校里的老師、退休的老干部、老教授也紛紛捐錢、捐物,他們說:“連五、六歲的娃娃都知道獻愛心,幫助別人,我們更不能落后了!”
第三階段:親身體驗。
我們通過陜西省婦聯積極聯系,組織了幼兒園部分教師和孩子及其家長前往華陰縣某小學去扶貧。那天,我們的扶貧大巴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了三個多小時,孩子們在欣賞山區景色的同時,也領略到大自然殘酷的一面,那陡峭的山崖,寸草不生的石壁,以及山體滑坡遺留的痕跡,使孩子們理解了山區孩子的貧困生活,而當他們看到山區的娃娃在簡陋的小學校夾道歡迎時,孩子們油然而生了一種使命感,他們嚴肅的小臉仿佛提醒在場所有的人:他們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第四階段:情感升華。
在這次扶貧、支貧活動中,幼兒園老師、家長、孩子及社區居民共捐款、捐物超過兩萬元,扶助華陰縣35名失學女童完成了三年的高小學習,獲得了華陰縣政府、縣教育局的熱情支持和感謝。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種親自實踐、親自參與的過程中,了解了社會,培養了公德意識和節約意識,以及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有了這次活動的良好開端,我們積極嘗試進一步與家庭、社區合作,在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社區活動,如“與社區居民主題聯歡活動”、“參觀孤兒院”、”社區衛生從我做起”等,不僅使孩子們開闊了視野,培養了多種技能,同時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使大家在一種團結、向上、和諧的氣氛中共同營造自己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