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琪,原名趙琳,央視《生活》欄目主播,后改行為演員,主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別了,溫哥華》、《血色殘陽》、《我們生活的年代》及《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影視作品。

率性、陽光、無拘無束、富有包羅萬象的好奇心的趙子琪闊別央視主持7年后,重拾話筒,即將主持《娛樂現場》節目。這個節目的主要受眾是15~25歲的青年學生和25~35歲的專業人士,所以背景花哨,片花等包裝手段透出強烈的現代流行氣息。趙子琪希望通過自己的主持傳遞出《娛樂現場》的態度,體現出節目客觀、權威的品牌特性。
甲殼蟲:如果有機會,你還會接手其他電視節目嗎?
趙子琪:應該不會,未來工作還是演戲為主。當娛樂主播不過是玩票,偶爾為之會挺有意思的,多了就失去了嘗試新鮮感帶來的快樂,不快樂的事情當然用不著去做。
當主持是愛好
趙子琪,原名趙琳,一個在軍隊大院長大的女孩。爺爺是軍人,住在北京軍區的八大處大院;父母也是軍人,在天津,海軍。
1994年,趙琳考大學。她的一個家住音樂學院的同桌,想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文編系,在這位同桌的鼓動下,班里的幾個同學都躍躍欲試地報考了廣院,趙琳也跟著去了。
她們一起騎一個多小時的單車,到達廣院。趙琳在廣播學院的校園里轉了一圈,當時的感覺是“不感興趣,沒有太當回事。”但既然去了,就報了個名,拿了招生簡章。本來,趙琳想跟同桌一起報考文編系。可是一看招生簡章,考文編系還要考音樂常識、戲曲常識。趙琳并沒有受過這方面的熏陶,家里也沒有人干這行。于是她把招生簡章看來看去,發現播音系挺簡單,只考朗誦。“就報播音系吧”,趙琳說,“沒有想真考,只是想嘗試一下面試的滋味。”
初試朗誦,老師說:“你這個朗誦太平了,像白開水一樣。”可是,口齒還算清楚,朗誦基本不懂的趙琳,居然糊里糊涂地進入了復試。復試的前一天,趙琳下樓梯的時候,從樓梯上滾下來,腳摔傷了。
第二天,趙琳右腳打著石膏,用根繩子把爸爸的大拖鞋綁在腳上,柱著一根拐棍,一副狼狽模樣去參加復試。進考場之前,她反復念叨:“我一定要跟老師說,我的腳是昨天臨時摔壞的,我不是殘疾人。”可是,一進考場,趙琳就蒙了,想說的話都忘了。
“唉,這下完了,老師肯定想,這個殘疾人怎么還考播音系?”結果,面試分居然勉強通過了,60多分。其實,趙琳當時特別想報考的是復旦大學新聞系。于是,第一志愿,填報了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在提前錄取一欄,填上了北京廣播學院。為了考上復旦,趙琳特別用功,拼命地復習功課,甚至還買了上海地圖,買了一本《厚黑學》,想著怎么對付以精明著稱的上海人。
高考成績下來了,分數很不錯,應該能被復旦大學錄取。趙琳高興極了,在家抱著上海地圖,抱著《厚黑學》,不停地研究。一天,她接到一起考廣播學院的同學的電話:“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被廣院錄取了。”“好啊,祝賀你。”同學說“不過,我還要告訴你一件事,不知道對你來說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怎么了?”“你也被廣院錄取了。”趙琳一聽,抱著電話,嚎啕大哭!“怎么可能啊,全班同學都知道我想考復旦!”“我的夢想破滅了!”趙琳覺得特別痛苦。媽媽勸了她很長時間,說:“廣院也挺好的,你就上吧。”
大一下半學期,同學們開始想接觸一下電視,“找點活兒干”,但是,根本沒有機會。宿舍里的女孩們在一起設想:“要不咱們去通縣電視臺毛遂自薦,試一試?”趙琳卻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可能干電視這一行,也根本沒有發現自己能干電視這一行。趙琳上大二的時候,北京電視臺開了一個新欄目《流行20分》,需要找一些年輕的主持人。電視臺到廣播學院來挑人,趙琳和班里的幾個女孩去試鏡,一試,挺好,趙琳和同宿舍的女孩一起被選中了。
由于主持《流行20分》這個欄目,趙琳開始介入電視,走進電視圈。后來,其他電視臺也找她去做節目。上大三的時候,是她最忙的一年。那一年,她同時在做四五個節目,北京電視臺的《雙休日計劃》、北京有線臺的《休閑假日》和介紹時尚的《綜合傳播》,鳳凰衛視的《汽車沖動》等等,1996年底,又在中央臺接手《生活》欄目。

甲殼蟲:當年,很多人都很喜歡看你主持的節目,覺得你很親切,主持風格清新大方。如果像你后來說的在當時做《生活》主持人僅僅只是動用了記憶的那部分能力,我倒是可以理解。可是你說自己不適合主持,為什么?
趙子琪:做主持人其實并不是我的理想,是誤打誤撞才進入的這行,而演戲才是更大的興趣所在。剛做主持人那會,明明年紀很小,因為節目的原因要把自己扮的很成熟,說話也要有權威感,弄得自己出去見人都不認識,現在回頭看錄像,也是慘不忍睹。沒有生活經驗的我要跟大家講生活,本身底氣也不足,所以怎么能讓觀眾去適應我,也是努力了很長時間。自己小的時候一直很喜歡看《娛樂現場》,也因此對娛樂主播產生了興趣,這也是受到光線傳媒邀請后,食言重回主播臺的原因。將來,會打破固有的主播模式,參與節目的其他環節,并將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眾多的圈內好友。
甲殼蟲:主持和演戲,對你分別意味著什么?
趙子琪:演戲是正式職業,主持純屬業余愛好。
未來以演戲為主
2002年,趙琳由央視主持人轉行當影視演員,在出演了《別了,溫哥華》、《血色殘陽》等幾部電視劇后,竟不惜冒著再當“新人”的危險,在趙寶剛導演的《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更名為趙子琪,使原先的知名度蕩然無存,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趙子琪很淡然地說,父親喜歡石頭,當年為她取名子琪,“琪”意即美玉。后來,外公覺得用蘇州話叫趙子琪不好聽,就把名字改成趙琳。可是成名后,趙琳這名字常與別人重復,讓她感到麻煩,于是下決心改回童年時的舊名。
“如今影視圈希望借用明星的名氣走市場進行宣傳推廣,如果用我的新名字宣傳和用新人演員沒什么分別,所以更名很難。幸虧趙導擅長推出新人,他支持我變回了趙子琪,我終于走出了第一步。”趙子琪說,當時辭別央視進軍影視圈,雖有風險,但她沒有后悔。這次她告別趙琳,以“新人”姿態再去闖蕩,依然不會后悔。
甲殼蟲:對你來說,讓你最在乎的事是什么?
趙子琪:作為一名演員,最在乎的肯定是演技。
甲殼蟲:有人說,趙琳改名趙子琪是希望轉運,希望在工作上有一個突破。”有這方面因素嗎?
趙子琪:這方面的因素會有一點,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一直不喜歡趙琳這個名字,沒什么特點。我媽是蘇州人,爸爸這邊的人給起的名字就是“趙子琪”,但蘇州話念起來不好聽,媽媽這邊就給起了“趙琳”這個名字,我一直不喜歡,小時候老是問父母:“為什么你們都是三個字的名字,就我是兩個字的?”成年后可以自己做主,于是把名字改了過來,在拍攝《我的青春誰做主》時,得到導演趙寶剛的支持,在演員字幕上首次打出了新名字。

甲殼蟲:做演員,你有什么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你覺得你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趙子琪:我覺得世上所有事情成和敗都在一個度上,一定要適度,適度就能成,否則就敗。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目標的話,前面是永遠無止境的,你只能往前走,因此不大會刻意設立什么目標,如果再具體一點,就是上半年多賺錢,下半年與好友一起去紐約玩。
甲殼蟲:在做演員方面,達成你的心愿后,你還想挑戰其他領域嗎?
趙子琪: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唱片公司想讓我當歌手,我一直喜歡唱歌,但是我是一個特別不愛湊熱鬧的人,尤其到目前,我特別明顯的意識到這一點,大家一哄而上的時候,別再湊熱鬧了,人家也不缺你這么一個唱歌的。
喜歡做家務
在拍過的所有角色中,趙子琪最喜歡的是《我的青春誰做主》的趙青楚,“之所以最喜歡這個人物,就是其中具有清晰的原則和堅持的尊嚴,而這正式社會上所逐漸被忽略的東西。但趙青楚從始至終對愛情都掌握主動權,這一點她比我牛,我覺得感覺至上、愛情至上的人不會像她那么理智吧,但我有一個原則跟她很像,就是在戀愛的關系里,我不喜歡依附于別人,比如周晉要送青楚房子,換了我,我也不會要。我希望感情是很純粹的,不要摻雜任何利益、金錢的關系。”
在生活中趙子琪很懶,當然這只是心態上的懶散。比如她特別不喜歡連軸工作,不想當勞模演員,就想一年留下好幾個月來休息,也不愿意同時做兩件事情,那樣會讓她崩潰。所以她一般會集中一段時間把事情迅速做完,然后痛快地休息。
甲殼蟲:拍戲之外,你的愛好還有什么?
趙子琪:做宅女。我喜歡做家務,其實這些東西,不是說你不會干活兒就顯得自己有多高貴。學會它,是豐富你的生活,是給自己增添生活情趣的東西,這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生存技能問題,什么都不會的人肯定缺少情趣。不拍戲時,喊上另外二三個最要好的閨密來我家,我給她們燉雞翅、烙蔥花餅。
甲殼蟲:你理想中可以與你一起走進結婚殿堂的人是什么樣的?
趙子琪:我的想法基本上都從趙青楚身上得到體現了,我認為事業好愛情才能更好,因為婚姻的基礎除了愛情,還必須是兩個人在人格上的平等,而女人要想取得與男人的平等,經濟上一定要自強自立。理想的愛情就是兩個人一起去旅行。這話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很復雜,能一起去旅行的一定是愿意在旅途中相互分擔一切的,所以對方一定要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