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在研討會上講話摘要
一、五年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回顧
2003年,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第一批2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五年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也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認識不到位。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當前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一些領導的保護意識不強,有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傳統風貌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對歷史文化資源稀缺價值和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夠。有的地方把歷史建筑拆毀,使古村落的歷史風貌遭到破壞;也有的地方重申報、輕管理,重建設、輕保護,沒有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有的地方片面理解農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愿望,采取 “拆舊建新”、“棄舊建新”的做法,對原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有些古村落仍保留著原有空間格局,但是村里面插建了一些現代建筑,與歷史形成的村容村貌很不協調,破壞了歷史文脈的延續,破壞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景觀。
二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嚴重滯后。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于經費所限,沒有及時編制保護規劃,在保護整治和建設發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據,隨意性大;雖然有的歷史文化村鎮編制了保護規劃,但內容深度不夠,往往只注重“點”的保護,而忽視“線”和“面”的整個空間結構的保護;另外,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保護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保護措施難以落實,以致部分村民隨意進行建設,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
三、今后一個時期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繼續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普查、保護經費的投入。一要摸清歷史資源,二要加大保護經費的投入?!笆晃濉逼陂g,國家財政計劃投入9.8億元,用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這9.8億元雖然數量不多,但是,省市縣各級政府都要配套,再加上居民個人的投入,投資總額就可以翻好幾番。這對于當前在新農村建設中,搶救性地保護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啟動內需,發展當地的經濟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啟動內需有三類項目,一類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可持續性,第二類是對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第三類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符合以上三個要求。首先,它符合歷史文化的可持續性,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第二,它是綠色資源,是節能減排的,只要把這些資源保護好,只需很少的保護性投入就可以不斷增值,世世代代用下去,不僅滿足了當代的需要,還能滿足子子孫孫的需要;第三,它滿足了當代人快速致富的需求,能創造許多就業崗位,是最好的啟動內需項目。在當前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形勢下,一定要抓住機會,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投入。
(二)完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法規體系。各地都要在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深化有關保護規劃與管理的規定。制訂本地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辦法》,對保護規劃的編制要求、編制內容、編制成果做出明確規定,因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范圍大,種類多,地域廣,各地在制定保護辦法時,要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的實際和特點。
(三)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實施和備案管理。保護規劃要全面覆蓋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各省要加大對保護規劃的審查力度,確保規劃編制的質量水平,更要實事求是地組織好實施。要動員當地民眾實施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把規劃實施與當地的鄉規民約結合起來,成為當地百姓的共同行動。
(四)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動態監管信息系統。開展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建檔工作,對構成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主要要素的歷史文化遺存狀況進行摸底調查。要明確文化遺存的類型、保護等級、各類遺存的數量、遺存的保護狀況、現存的遺存與名鎮名村申報時的情況對比等。通過調查,發現問題,掌握情況,提出措施。在此基礎上,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價指標體系》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基礎數據》為基本單元,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動態監管信息系統,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存狀況和保護規劃實施進行跟蹤監測。建立和完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統計制度,定期反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各項數據指標變化情況。
(五)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監督檢查。為落實《全國“十一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設施建設規劃》,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加強對于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切實發揮專項資金對于名鎮名村保護的作用。
(六)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
(七)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