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30年來,清徐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大力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新的進展。江澤民、姜春云、鄒家華、楊汝岱、曾培炎、張德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來清徐視察,我縣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和省級文明縣城、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先進縣、全省民
營經濟發展十強縣、全省農建“禹王杯”、全省造林
綠化先進縣、全省農民增收先進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縣等幾十項省級以上的榮譽稱號。今日的清徐,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機遇,為打造“文化名城、醋都葡鄉”和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縣,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而努力奮斗。
——30年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1978年牞全縣GDP僅0.53億元牞2007年達14.6億元,比1978年增長27.5倍。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78年,全縣財政收入僅576.95萬元,2007年達14.6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9億元。與1978年相比,財政收入增長253倍。經濟結構趨于優化。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1978年的70∶17∶13,調整為2007年的12.7∶60.6∶26.7,經濟增長從主要由第一、第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第三產業帶動。
——30年來,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日益改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完成了湖東大街、煤氣輸配、文源路、鳳儀街、紫林路、六合路、西關大街、集中供熱、供水等一大批基礎建設骨干項目。公路建設突飛猛進,全縣公路總里程1172公里,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和油路,公路密度18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山區開通客運車輛,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城鄉客運一體化。
——30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9.68億元, 比1978年增長52.7 倍。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糧食、蔬菜、畜牧、葡果成為全縣農業的四大主導產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產品知名品牌和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先后培育了水塔、紫林、森泰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114 個,連續多年保持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態勢。
——30年來,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清徐依托雄厚的重工業基礎,大力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初步形成以煤化工、鎂合金、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進入了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邁進的新階段。全縣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07 年的27.4%。
——30年來,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近年來,我縣強力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綠色轉型,對暖氣片、洗煤等重點行業實施專項治理,關停取締了一大批污染企業、環保違法項目。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煤化工、鎂合金等新型產業,全縣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堅持不懈開展造林綠化,全縣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以現代服務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農家樂等生態旅游農業,建設了葡峰山莊、中隱山等一批農家樂旅游項目,成功舉辦了多屆葡萄文化節和醋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清徐“文化名城、醋都葡鄉”的知名度。

——30年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78年,全縣職工人均工資584元,2007年增加到18411元,是1978年的31.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194元,是1978 年的33倍。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城鎮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94.4%,農村低保覆蓋率5%,五保戶全部實現了集中供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清徐才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輝煌,仍然要靠改革開放。今后,清徐縣要緊緊圍繞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開展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振奮精神,埋頭苦干,全面加快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確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慶祝建國60周年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是要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圍繞“一河兩中心”(汾河、縣城為主中心、徐溝為副中心),繼續統籌城鄉發展,實施特色城鎮化主戰略,加快“三個集聚”(農民向城鎮集聚、產業向園區集聚、土地向經營大戶集聚),全面推進“十個一體化”(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社會保障一體化、教育一體化、衛生一體化、文
化一體化、交通一體化、戶籍一體化、信息一體化),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建設太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圍繞蔬菜、葡果、畜牧等特色產業,加快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都市農業。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聯農戶,做大做強,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鞏固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要加快工業轉型發展。按照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轉型的要求,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引導工業企業主動轉產轉型。以實施天然氣置換工程為契機,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抑黑促綠,提質增效,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做好啟動清徐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工作,以開發區為平臺,加快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爭取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四是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要主動適應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的趨勢,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房地產、物流、農業生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使現代服務業盡快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依托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主動傳承傳統文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建設文化名縣。五是要加強城鄉基礎建設。要運用市場手段,吸納社會資金,引進外來開發商,投資市政道路、供水、供熱、綠化等公用事業,促進城鄉基礎建設。要加大造林綠化投入,建設林業育苗基地,打造綠色清徐。深化城鄉清潔工程,加強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
六是要加大公共服務投入。要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五大惠民工程,持續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投入,強化公共服務,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建設全省職業教育產業園,促進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城鎮化提速。深入開展創建服務型機關活動,進一步轉變作風,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