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河南省南召縣云陽宇龍礦山機械有限公司的大門,我們便被矗立在其中的“龐然大物”吸引了過去。這個占地面積達100多平方米的鐵礦石錇燒磁化設備,便是我們此次云陽之行的主人公——李延軍的智慧結晶。
李延軍,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云陽鎮人,自幼生活在伏牛山下,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子。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云陽鎮利用自身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了一條以工業建設為主線的城鎮經濟發展道路。面對著云陽鎮不斷發展起來的采礦業,李延軍深切地認識到了高效、節能的采礦、選礦機械設備的巨大市場需求。2001年李延軍注冊成立了云陽宇龍礦山機械有限公司,并開始了由農民到企業家再到機械師的身份的轉變。
要想將企業“做好,做大”,李延軍明白技術支持是重中之重,沒有科學技術和創新產品的支撐,年輕的宇龍機械是無法生存的。于是,在公司發展前期,李延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創新設備的研究中,這為他以后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短短幾年,宇龍礦山機械便從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小公司發展為今天擁有獨立技術隊伍的五十多人的城鎮企業,在云陽乃至河南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與印尼、越南的多個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如果說這樣的成績只能讓我們贊美他為“成功的企業家”,那么今天錇燒磁化機械設備的研發成功絕對可以讓我們嘆服地稱他一聲“機械師”。
激發李延軍設計研究錇燒磁化設備的原因有很多。據了解,傳統的選礦工藝多為磁選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方便,但對于弱磁性的赤鐵礦和無磁性的褐鐵礦來說無疑就要選擇投入大、工藝復雜的浮選和重選等選礦方法,這無疑加大了選礦工作的成本,尤其是對于規模較小的小型礦山,由于投入不夠、技術落后,導致很多地區的赤鐵礦和褐鐵礦得不到合理的開發。云陽鎮就擁有豐富的赤鐵礦和褐鐵礦資源,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延軍一直將解決這個難題作為自己研究的動力。 尤其是對于我國這樣的資源大國、需求大國,雖然赤鐵礦、褐鐵礦儲藏豐富,但卻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國60%的鐵礦資源仍需從國外進口,這無形中為國家造成了一定的負擔,所以,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鐵礦資源是解決當今資源匱乏的根本方法,同時也為全世界的資源開發及利用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自建廠以來,李延軍一直潛心研究如何能夠盡可能簡單地為無法磁選的赤鐵礦及褐鐵礦上磁,以便能夠通過最簡單的磁選方法將其合理開發和利用。在經過八年時間的不斷摸索與上百次試驗之后,李延軍終于將他的理論系統化,即通過煤的燃燒產生煤氣,用煤氣錇燒原礦石,使其充分還原,形成磁化。然而這套系統的難點就在于溫度、時間、速度上的恰到好處以及設備本身的制造工序,因此這就需要不斷地實驗、改良以及調試,最終使其達到最精準的狀態和最高效的性能。

這個“龐然大物”對于李延軍的意義遠遠超過于一臺機器那樣簡單,在他的心中早已將其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它充滿了他與工人們幾年來的心血與汗水。不屑的努力終于獲得了相應的回報,2009年2月26日宇龍礦山機械廠內,在云陽鎮各界人士以及福建、越南等地礦商的共同關注下,宇龍錇燒磁選設備試驗成功。該設備以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節約能源、投入小、效益高、環保無污染等優點獲得了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更因其適合小型礦山使用的特點吸引了眾多買家的關注。李延軍表示,他希望通過這臺設備能夠造福云陽、造福河南、造福中國、造福世界……
李延軍的成功絕非偶然,不屑的努力和一如既往的堅持是他成功的秘籍。尤其是在云陽鎮這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加之鎮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云陽人從地道的農民轉變成了成功的企業家,帶動了云陽不同行業的先后崛起,使云陽鎮擺脫了貧窮與落后,迎來了云陽鎮人民幸福的笑臉。在李延軍這樣一批農民企業家的努力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云陽鎮的明天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