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西郊更培鄔孜山的南坡,是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
寺院依山而建,隨坡就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筑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的藏語意為\"米聚\",象征繁榮。

哲蚌寺的山腳下,散聚著一個個村莊,莊子灑落在地勢平緩起伏的山坡上,家家背山,戶戶朝陽,每家都是一個獨立的院落。那院落,像迷一樣吸引著外地的游人,舉凡去哲蚌寺的人總要去這些寺外的村莊里轉悠轉悠。
院落方正,圍墻四合,朝陽的正中或靠邊的地方開有不大的門戶。圍墻與房屋的后墻山墻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等高的方框,乳白色的墻壁上鐫刻著夯土時的一道道弧形坯痕,線條圓潤、深淺一致,富有韻律和節奏,反映出施工時匠人高超的技藝與一絲不茍的精神。屋面承重的木頭木桁條,方方正正地探出墻頭,顯示出房主的貴賤。墻頭上檐口外凸,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如梭的椽子。
圍墻的四角,有一個突出墻角帶頂的方墩子,那格局有點像故宮的箭樓。只是沒有皇家宮苑那種的精致與氣派,但卻充滿了神秘與安詳。方墩上插著帶杈的樹枝,五至十根不等。每根樹枝上都整齊有序地纏著彩色方形布塊,由下而上依次為黃、綠、紅、白、藍五色,像一串串繽紛艷麗的彩旗,遠遠看去,格外地奪目壯觀。家家戶戶的每個墻角之上都是這樣,整個村莊就是斑瀾的一片。跟所有初來乍到的人一樣,我很納悶,不知是何物、何用?
在村口,我向一位正在讀初中的邊巴小朋友請教,他說,墻角的方墩上插的叫佛塔角,是藏民在過年時扎制的代表祈禱和祝福的一種象征物,黃色代表大地,綠色表示碧水,紅色象征火神,白色比似白云,藍色喻指藍天。
邊巴小朋友帶著我,輕輕叩開路邊一個院落的木門。臉上寫滿憨厚微笑的中年男人喝住狂叫的大黃狗,熱情地將我讓進院內。院子雖不大,卻清潔整齊,我從不同角度拍了佛塔角便告辭,走到村口我無意回頭一看,但見剛才那男人仍站在門口,舉手朝我揮了揮。我也本能地舉起拿相機朝他揮了揮手。
佛塔角是藏式民居建筑的組成和特色。在歲月的風吹雨淋中,她悄然褪去了艷麗;在藏民的希望祈禱中,她慢慢地豐碩了果實。冬去春來,過年的時候,她又成為幸福希望的種子,在人們心中默默播種。
佛塔角,佛國神山里的神靈與希望。
拉薩西郊更培鄔孜山的南坡,是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
寺院依山而建,隨坡就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筑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的藏語意為\"米聚\",象征繁榮。

哲蚌寺的山腳下,散聚著一個個村莊,莊子灑落在地勢平緩起伏的山坡上,家家背山,戶戶朝陽,每家都是一個獨立的院落。那院落,像迷一樣吸引著外地的游人,舉凡去哲蚌寺的人總要去這些寺外的村莊里轉悠轉悠。
院落方正,圍墻四合,朝陽的正中或靠邊的地方開有不大的門戶。圍墻與房屋的后墻山墻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等高的方框,乳白色的墻壁上鐫刻著夯土時的一道道弧形坯痕,線條圓潤、深淺一致,富有韻律和節奏,反映出施工時匠人高超的技藝與一絲不茍的精神。屋面承重的木頭木桁條,方方正正地探出墻頭,顯示出房主的貴賤。墻頭上檐口外凸,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如梭的椽子。
圍墻的四角,有一個突出墻角帶頂的方墩子,那格局有點像故宮的箭樓。只是沒有皇家宮苑那種的精致與氣派,但卻充滿了神秘與安詳。方墩上插著帶杈的樹枝,五至十根不等。每根樹枝上都整齊有序地纏著彩色方形布塊,由下而上依次為黃、綠、紅、白、藍五色,像一串串繽紛艷麗的彩旗,遠遠看去,格外地奪目壯觀。家家戶戶的每個墻角之上都是這樣,整個村莊就是斑瀾的一片。跟所有初來乍到的人一樣,我很納悶,不知是何物、何用?
在村口,我向一位正在讀初中的邊巴小朋友請教,他說,墻角的方墩上插的叫佛塔角,是藏民在過年時扎制的代表祈禱和祝福的一種象征物,黃色代表大地,綠色表示碧水,紅色象征火神,白色比似白云,藍色喻指藍天。
邊巴小朋友帶著我,輕輕叩開路邊一個院落的木門。臉上寫滿憨厚微笑的中年男人喝住狂叫的大黃狗,熱情地將我讓進院內。院子雖不大,卻清潔整齊,我從不同角度拍了佛塔角便告辭,走到村口我無意回頭一看,但見剛才那男人仍站在門口,舉手朝我揮了揮。我也本能地舉起拿相機朝他揮了揮手。
佛塔角是藏式民居建筑的組成和特色。在歲月的風吹雨淋中,她悄然褪去了艷麗;在藏民的希望祈禱中,她慢慢地豐碩了果實。冬去春來,過年的時候,她又成為幸福希望的種子,在人們心中默默播種。

佛塔角,佛國神山里的神靈與希望。
手記
在村口,我給邊巴小朋友全家拍了幾張照片,他還在我的采訪本上一筆一畫地留下地址:“拉薩市城關區當巴居委會乃瓊村,小商店的邊巴。”
可惜,我寄過去的郵件被退了回來,不知何故。

小貼士
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位于拉薩的西郊,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這座秀美的園林始建于18世紀中葉七世達賴喇嘛時期,也是他們處理政務和舉行宗教活動之地。
整個園林占地46公頃,有370多間不同尺寸的房間,被稱為“園中之園”,是朝拜、休閑度假、觀賞考察藏式宮殿建筑的場所。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參觀需時: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