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莊園,人們耳熟能詳。

對于“莊園”一詞的詮釋,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上這樣說:“封建主占有和經營的大片地產,包括一個或若干個村莊,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以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封建領主莊園最典型,我國封建時代皇室、貴族、大地主、寺院等占有和經營的大田莊,也有叫莊園的。”
由此可見,像周莊“沈廳”的沈萬三莊園,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等都屬此列。河南鞏縣康百萬莊園( 240余畝)、山東棲霞牟二黑莊園(300余畝)、四川大邑劉文彩莊園 ( 105 余畝)、山西榆次常家莊園(100 余畝)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莊園。像福建的土樓建筑,其實也是莊園的一個變種,因其是當年中原豪紳大賈為了逃避戰亂而南遷所形成的聚居文化建筑。
在歐洲,典型的莊園中有一幢大屋或城堡,由田地、農舍、牧場和林地所包圍,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莊園都能自給自足。一些剩余的日用品可以與其他莊園作貿易以互補不足。隨著中古時代演進以及城鎮市場的發展,莊園開始變得專業化,能夠更有效地生產少數幾種商品,有些莊園會專門生產豬羊、葡萄酒或蔬菜來維持生計。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莊園,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文化史中一種獨特的現象,它將建筑、園林、雕塑、繪畫、戲劇等藝術綜合集中于一處,布局合理,并且和周圍的自然和諧一致。
在莊園的建筑群中,宮殿和教堂是各個莊園都有的兩大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風格各異。園林是莊園藝術中必不可少的景觀,利用周圍自然資源的地形地貌,如流經莊園的河流小溪、自然湖泊、山丘斜坡、茂密森林建立一個景色宜人、遠景視野開闊、具有浪漫情調的優雅環境。莊園擁有不同的雕塑作品,既有銅鑄的、亦有石刻的、還有玉雕的。它們不僅用來裝飾房間,而且很多用來裝飾園林,使本來就非常美麗的庭園又增添了一層藝術的色彩、更加美麗。收集名畫是每個莊園主人特有的一種藝術愛好,也是顯示自己財富和藝術素養的一種表現。因此,每個莊園里有展廳,展示莊園的主人們收集的名家作品。戲劇藝術是俄羅斯莊園文化的一大特色。每個莊園都建有獨具特色的表演舞臺,組織有自己的戲班子,其中不乏著名的演員,演出著名的劇目。

俄羅斯的莊園因其主人們多是達官顯貴,因而來這里拜訪做客的名人很多,從而留下了許多紀念碑。例如阿爾漢格爾斯克莊園就有葉卡捷琳娜女皇銅像、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立柱紀念碑、普希金紀念碑和林蔭道等。這些紀念碑除了作為參觀的景點之外,同時也向世人講述了一段莊園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莊園文化在中國大地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莊園與那些建成城市里的豪宅不同,后者過于張揚,給人的感覺是一夜暴富者滿身銅臭的淺薄,而前者則如遠離塵世的隱士,將所有的財富藏隱于鄉間郊野,常人往往難以涉足之處。有點像過去古代帝王建設行宮的那番意味,將人間奢華隱于荒原,即便是現在北京的有些莊園,也遠在十分僻遠的農村。筆者參觀過一個莊園,上百畝的范圍內,從外表看過去像是遺棄的廢墟,走進去才發現深深幾許,那些藏在樹木蔥蘢里的房屋原來是驚世駭俗般的富貴大氣,高雅極致。登堂入室,那些陳設得毫不顯眼的各種物件,說不定就是價值連城。當然,這地方也不是尋常人可以進得來的。我那次純粹是老天爺對人生命運的安排。

與此相反,在今天珠三角一帶則有蔚為壯觀的現代莊園建筑出現。從外表上看,它們占地甚廣,氣派雄偉,現代化的建筑材料與高科技手段幾乎能用的都用上了,出入其間的,除了名車美女,更不乏官場政要與名流顯貴、豪商大賈。屋內的陳設布置,自然不用細說,中式風格,西洋性情,能仿的都仿了,能買到的都買到了,金銀財寶、名畫古玩,要有盡有,唯一有所缺的,也許是本該很有文化很有品位的地方少卻了些許文化與品位。從建筑的外表與室內的陳設,可以窺見主人那份追求文化品位的良苦用心。只是,這份追求愈強烈,其效果愈適得其反,給人感覺是對文化理解的那種淺薄與浮燥。

當然,莊園現象不只是在京郊與珠三角有,在愈演愈烈的房地產開發大潮中,各地都有形形式式的莊園在破土而出。只要用心觀察,自有那份難得一見的風景。
有位哲人說,風景在路上。在這里,還得加一句,看風景除了欣賞表象之美,別忘了仔細品位一下風景里面的文化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