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我曾香港一游。在“港澳游”已經火了這么多年之后,我第一次踏上祖國南端的這塊寶地,領略“東方之珠”的靚麗風采,自然有所見聞,亦有所感悟。

光影璀璨、彩幻映江的維多利亞港,鐫刻著香港銀幕巨星的手印和牌匾、記載香港電影百年史的“星光大道”,以閃耀奪目的“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為中心,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金紫荊廣場,矗立于大嶼山上雄偉肅穆的全球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天壇大佛,橫跨馬灣海峽、氣勢磅礴的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橋——青馬大橋,鳥瞰港島高樓林立、風光旖旎的太平山頂,香港島上珠光寶氣、名店林立的“購物天堂”銅鑼灣,九龍半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區“油尖旺”(油麻地、尖沙咀、旺角)……皆是游人光顧之處,且有不少文章述及,讀者早已耳熟能詳,無須我再多言。我想說的是感覺新鮮、令人難忘的幾點印象。
香港不言“老”
從羅湖口岸通關后,乘港鐵途經12站到達尖東,即九龍半島的南端,維多利亞港的北岸,香港最繁華的文化商務區之一。出站處有不少商店,在十分醒目的地方擺放著《香港歡迎您》中英文對照的旅游地圖和簡體字版《香港旅游錦囊》小冊子,都是免費提供,任意拿取。一冊在握,一圖在手,為初次訪港的游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香港歷史地理簡介、公共交通、觀光景點、購物餐飲、電話索引、溫馨提示等等各種實用資訊應有盡有,一下子使游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香港免費贈閱的旅游地圖不是一版定終身,而是如雜志形式定期刊制,不斷吸收新的資訊,不斷更新內容,絕不會陳舊過時。
在觀光景點的收費處,對于不同的人群均有一定的優惠照顧。我發現,對老年人一律寫作“長者”以示尊重;對兒童稱“小童”以表親切;對殘疾人稱“傷健人士”,意思是健康受到損傷的人以表同情。公交車廂內在畫有輪椅圖標旁寫有“請把座位讓給有需要者”的提示。在香港對老年人不言“老”,殘疾人不提“殘”,使老年人忘掉自己的“老”而以快樂的心情面對生活,使殘疾人不想到自己的“殘”而像健全人一樣放飛自己的理想,都是對人的心理慰藉和感情溫暖。在地鐵站手扶電梯旁,常有“顧長幼,安全呦”的大字提示,提醒要照顧長者和小童上下電梯的安全,真是點點滴滴,潤物無聲,體現了深刻的人性關懷。
香港不少公眾場所如商店、公園等均設有輪椅、童車的專用通道,在洗手間也有專為“傷健人士”安裝的無障礙設施。有些巴士上還有專停輪椅的空間。

附帶一提,香港的大型公眾場所、交通轉換樞紐,以及沿街路旁,多有洗手間,以解行人之急需。所有洗手間雖然不標明星級,但都設施先進,十分干凈,手紙、洗手液、紙巾等配置齊全。公共衛生場所已經是地明如鏡,一塵不染,但是保潔人員仍然在不停地擦洗、拖刷。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公共衛生設施一律是免費的,從無如廁收費之說。
“望左”、“望右”
香港的公共交通極為便利,有港鐵、渡輪、山頂纜車、電車、的士、巴士等多種交通工具可供行人選擇,而且車況好、車輛多、車距短,乘坐十分方便。其中尤以單層巴士和雙層巴士行走于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各區,是交通工具之大宗。香港市區道路大都很窄,且多山,又多為左右各有一個車道的雙向行車線。坡度大、彎道多、路面窄,往來車輛卻車速很快,風馳電掣,擦肩而過,而且是左側行駛,從內地來的游客坐在這樣的車上難免心悸,平生出幾分緊張,但司機專心致志,技術嫻熟,乘客無須過慮。
香港大的交叉路口有紅綠燈,而大多數小街小巷的路口只有斑馬線,沒有紅綠燈。在路口的兩側路面上寫著“望左,Look left”或“望右,Look right”的大字,提醒行人橫穿馬路時要注意從你的右側或左側駛來的車輛。車從你面前右行,你就得“望左”;車從你的面前左行,你就得“望右”。字雖簡單,可謂用心良苦。
大的十字路口有紅綠燈,不僅有燈光的顯示,而且有聲音的配合。綠燈放行時響起急促的連續的長鈴聲,仿佛是叫“快快快”;紅燈出現請行人止步時則是短促的間歇的鈴聲,好像是說“等等等”;紅綠燈交替時是間歇的長鈴聲。同紅綠燈相配合的鈴聲是對過往行人的提醒,但主要是對盲人的提醒。至于盲道更是有道必設,特別是必須保證盲道的通暢,絕不允許隨意侵占,成為有名無實的點綴。
在香港的公眾場所的臺階上大都刷有一條醒目的黃線,以免人們踩空。筆者高度近視,眼神不好,就有把兩個臺階當作一個臺階下的經歷,大庭廣眾之下十分尷尬,且有跌倒摔傷之虞。在手扶電梯的出口處,都鋪有突起的小丘狀的防滑帶,以減弱行人步出電梯時由于慣性而前沖滑倒。
在香港難見交通警察,也不見堵車現象,各種車輛都按照規定的路線行駛,各行其道,即使左右出現空道,也絕不搶道串道。整個交通運行就像是一部由不同聲部、不同音色構成的都市風情交響曲,而那個看不見的指揮者是嚴格的交通管理制度和文明的社會道德秩序。在香港任何一個站臺前,等待乘車的人總是排著隊,車來了依次登車,絕無一擁而上、擠個一塌糊涂,壯碩者捷足先登、“長者”、女士、小童和“傷健人士”望車興嘆、徒喚奈何的景象,當然也不會有首都北京把11月11日設為“排隊日”的啟蒙教育式的舉措。
在地鐵站臺上,每一節車廂的停車位前畫有三個箭頭,中間的箭頭朝向站臺,供乘客下車,左右兩側的箭頭朝向車廂,供乘客排隊上車,先下后上,魚貫而入,絕不會擠成一團,不得進出。

“No Smoking”,“禁止吸煙”
“smoking”這個詞,年少學英文時接觸到,因為它的漢語音譯意思不雅,所以學過的其他英文詞語大都忘掉,唯獨“smoking”這個詞至今牢記在心。
香港特區政府通過立法會制訂《禁煙條例》,實行的是全面禁煙。《條例》規定,所有工作及公眾場所,包括餐飲場所、街市及公眾游樂場地等范圍均嚴禁吸煙。在公眾場所大都懸掛著“此場地全面禁煙”的橫幅。在飯店用餐也就不會看到那種醉眼懵懂、吞云吐霧、吆三喝六的不雅景象。公共洗手間同樣禁煙,使那些“癮君子”們無處可去。不僅是室內禁煙,而且室外的公眾場所也禁煙。筆者住的酒店后面是一個居民小游園,面積很小,牌子很大,叫作“荷里活道公園”,照樣掛著“全面禁煙”的牌子。在各種公交車上都在醒目的地方張貼著“禁止吸煙,No Smoking”的標志,并指出“最高罰款5000元(港幣)”。大街上雖然未見處處都標示禁煙,但很少見到有人在街上吸煙,幾日游港,筆者僅見兩例。
香港街頭巷尾、公眾場所各種提示多多,但用語溫馨,非“請”不言。唯獨對吸煙一事則毫不留情,明令禁止,十分嚴格,違犯者會被檢控,絕不說“請勿吸煙”這樣的客氣話。究其原因,就是印在煙盒上的那句話:香港特區政府忠告市民吸煙有害健康。
香港一游,來去匆匆,走馬觀花,留下三點印象,歸結為一,就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處處彰顯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