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負責人表示,國家強勢部門等“特殊主體”成執行難重點。所謂“特殊主體”,就是國家的一些強勢部門和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員。如被執行人為政府機關、軍隊和法定代表人具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身份的單位。
即使在人人平等的法治社會,法律會明確授予具有某些身份的人或某些機構一些“特權”,這類法有明文的“特權”存在也不是公然支持不平等,而是為了公共利益不得已而為之。比如軍車和警車在交通法規面前享有一些特權,是為了國家防務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再比如,各國法律規定議員或人大代表等人士享有一定的豁免權,是因為這類人職責乃捍衛公眾利益,其行為產生的后果可能超出其個人的利害關系,為防范行政、司法公權的報復陷害,對其必須予以特別人身保護。這些,都是法治的必要代價。其存在的基礎是為了公共利益,經過正當程序的許可,有明確法律之規定,體現的是法治社會的契約精神。
但在今天,這樣的權利被人為地擴大、濫用,司法判決執行中的“特殊主體”存在實則反映“權利等差”這類帝制時代的觀念還頑固地存留在許多人心中。 “特殊主體”的存在嚴重傷害了法律的平等原則,使正義的實施不得不通過非法治的方式。而領導批示之所以比生效判決管用,是因為這類“特殊主體”的禍福利害,不系于法律而系于領導的態度,能使其低頭的,絕非司法的威嚴而是政治權力的強大。
這種身份特權的存在乃至泛濫,就會造成這樣的怪象:某些身份成為眾人追逐的稀缺資源,從而被買賣或假冒。小到一輛車想辦法掛軍牌或警用牌照,大到一個公司想辦法戴一頂權力成色十足的“紅帽子”,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勢。而近年來,一些企業家想方設法要弄一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身份,他們看重的顯然不是這一身份能維護公共利益,而是把其看成一種護身符。這樣的邏輯,和清代浙江巨賈胡雪巖處心積慮獲取二品官銜一品頂戴沒有什么區別。
紅頂商人胡雪巖無論怎樣有錢,也不可能成為現代意義的資本家,而是成于官家,又敗于官家。同樣的道理,有“特殊主體”存在的市場經濟,絕不是各平等主體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而是與法治原則相悖的權貴經濟。這種服從于權力排序的市場生態是不健康的,它會扼殺那些本應欣欣向榮的草根力量,最終導致整個市場生態惡化甚至毒化,讓經濟繁榮成為瞬間即逝的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