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寬 張綿躍 楊阿洪 盧善德
摘 要:四川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天然林資源、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特別以大熊貓為特保對象,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本文重點使用SWOT分析法對麻咪澤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該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保護開發模式。
關鍵詞:麻咪澤;生態旅游;SWOT分析法;開發模式
收稿日期:2009-02-17
作者簡介:劉世寬(1955—),男,漢族,四川雷波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2-0021-04
1 自然、人文地理概況及定位
1.1 自然地理概況
麻咪澤自然保護區位于東經103°10′—103°22′,北緯28°10′—28°31′之間,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涼山山系黃毛埂山脈東坡,地勢西高東低,最低海拔1 130 m,主峰最高海拔3 961 m,氣候垂直分帶,植被垂直分量明顯,是當今世界上同緯度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是大熊貓在地球上最南端的棲息地,屬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25個熱點地區中的“中國西南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人文地理概況
涼山州雷波縣是中國傳統的彝族聚居地,麻咪澤自然保護區正座落于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谷堆、拉咪、長河境內。在保護區周圍,散布著彝族向天墳、僰人巖墓群、三國古戰場遺址等歷史文化景觀。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區擁有發展生態旅游的獨特優勢。
1.3 定 位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義,保護區即是“運用合法或有效手段進行管理,用以保護和
維護其生物多樣性及相關文化和自然資源的一片陸地和(或)海洋[1]。”

麻咪澤保護區是2003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保護區。根據麻咪澤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文化地理概況,再結合IUCN對保護區的定義及保護區管理目標矩陣,從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的角度,可以對麻咪澤保護區做如下定位:麻咪澤自然保護區具有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保護、特定自然文化的保護和生態旅游開發的資源平臺,是擁有廣闊生態旅游開發前景的原生態自然保護區。

2 生態旅游的定義及意義
2.1 定 義
生態旅游是旅游市場不斷發展、不斷細分的產物,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自然生態環境和相關文化區域為場所,為體驗、認識、欣賞、研究自然和文化而開展的一種對環境負有真正保護責任的新型旅游活動。發展生態旅游,需要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文化底蘊做支撐。當今的旅游者更注重求新、求異、求刺激,覓尋新的旅游目的地。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未來的五大時尚旅游產品是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沙漠旅游和探險旅游[2]。
2.2 意 義
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大眾的物質消費方式和精神消費方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些旅游者渴望到相對沒有被影響或污染的地區,對其景觀、野生動植物和任何尚存的文明痕跡進行專門的欣賞、享受和研究。因此,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經濟發展。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能刺激新旅游公司的誕生,促進市場細分;能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擁有擴大市場和外匯創收的可能性,增加當地稅收,有利于爭取到更多自然保護基金的支持。
(2)有利于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進行生態旅游開發,既能對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有效地保護,又能通過宣傳和教育向當地居民和游客傳達保護理念,更為有效地保護、評估和健全自然和文化資源。
(3)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適時適度的進行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公共設施、通訊、交通的落后狀況,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融合,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對當地文化與環境的鑒賞能力。
3 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
3.1 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競爭情報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分別代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它不僅能對組織的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進行分析,還能評估組織是否有機會進一步利用自身已有的獨特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是分析企業和產業環境的基本方法。使用SWOT分析方法對麻咪澤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保護區了解自身情況,根據自身因素及周邊環境,分析現有的優勢和劣勢,對可能存在的機會和威脅了然于胸,從而加重取得成功的籌碼。
3.1.1 優勢分析
麻咪澤自然保護區地處涼山彝族聚居地,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亞熱帶動植物基因庫”的稱譽,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物種多樣性。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31目97科221屬409種,高等植物175科710屬1825種。
(2)物種稀有性。根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齊敦武、胡義波兩位博士對麻咪澤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進行的最新科學考察,保護區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的數量至少在8只以上。此外,保護區還有四川山鷓鴣、黑頸鶴、金雕、云豹、豹、牛羚、林麝等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珙桐、桫欏、紅豆杉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4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6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44種(其中:鳥類11種,兩爬類7種,哺乳類26種)。
(3)多彩的原生態自然景觀。保護區自然景觀雄奇壯麗,可進行開發的景點有40多處,云海、日出、晚霞、瀑布、雪景、原始森林等生態自然景觀。
(4)區位優勢。雷波縣位于涼山州最東部,東南西北分別可達西昌、昆明、宜賓、成都,交通較為便捷,是涼山州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5)獨特的民族資源。雷波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民風民俗古樸奇特、民族文化積淀深厚、古跡遺存神奇珍稀、人文景觀異彩紛呈,被譽為“中國彝族民歌之鄉”。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中,彝族民歌大賽、彝族選美大賽、彝族古典式摔跤大賽等大型民俗活動,都會吸引大批的國內外游客前往雷波觀光、旅游,依托強有力的民族文化資源,將生態旅游與民俗旅游結合,麻咪澤發展生態旅游具有相對穩定的客源。
3.1.2 劣勢分析
(1)保護區成立時間短,總體規模較小,知名度不高。
(2)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不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接待能力有限,縣域道路狀況較差,交通條件仍待改善。
(3)當地居民保護意識相對淡薄,一旦保護區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可能會存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沖突。
(4)保護區資金匱乏,缺乏足夠的經費進行旅游產品開發。
3.1.3 機遇分析
設計裝機容量1260萬kw,年發電640億kWh,規模僅次于三峽工程的國家巨型水電工程——溪洛渡水電站正在雷波境內開工建設,雷波縣域交通、通訊條件及公共旅游設施將不斷完善。麻咪澤保護區毗鄰溪洛渡水電站,信托其巨大影響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知名度。攜手發展麻咪澤生態旅游和溪洛渡科技旅游,具有獨特的區位互補性,市場前景廣闊。
3.1.4 挑戰分析
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挑戰,主要來自市場和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挑戰。生態市場觀念使企業市場營銷觀發生重大變革,它的基本內容是:企業提供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要關心和增進社會福利,強調企業利潤、消費需要、社會利益三方面有機統一[3]。
(1)生態旅游開發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擁有市場。在麻咪澤保護區周圍,有美姑大風頂、馬邊大風頂、越西申果莊、峨邊黑竹溝、甘洛馬鞍山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必然會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怎樣正確且有效地處理與周邊風景區的關系,爭取到更多的游客到麻咪澤觀光、旅游,是擺在麻咪澤保護區面前的一個嚴峻的挑戰。
(2)發展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是基礎,效益是核心。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三個成本:能否維護當地居民的既得利益和潛在收益,不沖擊當地社會文化,是為社會成本;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如住宿、道路、游客中心等服務機構),是為經濟成本;能否防止水土流失、野外水資源破壞、防止動物棲息地被干擾、植物遭到破壞、保證火災風險處于正常水平,是為環境成本。為了使生態旅游持續發展下去,維護環境安全是首要任務,任何區域必須從年收入中確定相應比例的資金,用于研究、監測、培訓、和示范管理工作[4]。
此外,保護區還面臨一些具體的挑戰,比如能否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體系;能否重視旅游人才,培訓或引進一批具有先進旅游理念和旅游管理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能否加
大宣傳促銷力度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氛圍。
4 開發模式
根據保護區的資源狀況及發展潛力,可以運用多種開發方式對其進行開發,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保護區的優化升級,即由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其成為在西南民族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4.1 大熊貓文化游
麻咪澤保護區內,有中國最為珍貴的動物資源大熊貓,只要保護區管理部門能夠設計出科學而周密的觀光路線,既不破壞大熊貓的棲息地環境,也不妨礙游客觀光,大熊貓文化游的開發模式就會被市場接受。
4.2 珍稀動植物科普游
研究保護區內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對探索人類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相關的進化謎題,普及生命科學文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這類旅游開發模式對于生命科學研究者、自然發燒友、動植物保護基金會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4.3 原生態自然景觀觀光游
無論路程有多遙遠,只要一個地方具有迷人且獨特的自然景觀,就會有人慕名前往觀光。以參觀保護區內原始森林生態景觀、杜鵑林海、高山草地、云海景觀等自然風光為主,讓旅游者領略大自然秀美風光,享受樸素的自然美景,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圣,放松身心。
4.4 彝族民俗文化游
麻咪澤旅游區周圍正是彝族文化傳統保存較為完好的地帶,游客可以品嘗到彝族的特色食物,感受彝族舞蹈、服飾、語言、宗教文化。開發彝族民俗文化對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具有重要意義。
4.5 觀鳥旅游
在保護區這個生態系統中,鳥類是最有生機、觀賞價值高、最易于接觸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有種類繁多、數量豐富的各種鳥類,包括四川山鷓鴣、黑頸鶴、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角雉、血雉、白鷴等多達293種。一些鳥類周期性遷徙和聚集為聽鳥和觀鳥提供了固定的時空,可規劃出遠地和近地各類觀鳥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 菲利普斯(英).保護區可持續旅游——規劃與管理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5.
[2] 張河清.區域民族旅游開發導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6.
[3] 余建輝.生態林業論:現代林業的基本經營模式[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2.
[4] 五獻溥,崔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4.
Analysis o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MaMiZe Nature
Reserve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shikuan1, Zhang Mianyue2,Yang Ahong2, lu Shande3
(1. Forestry Burean of leibo Country of Sichuan Province,Sichuan Leibo 616550,China;
2.MaMiZ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Sichuan Leibo 616550,China;
3. Forestry Burean of Meigu Country of Sichuan Province,Sichuan Meigu 616450;china)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 of MaMiz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is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rar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especially take Giant Panda as special protection, rich i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unique culture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y using the SWOT method, and propose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Nauture Reserve.
Key words: MaMiZe;Eco-tourism;SWOT method;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