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不能讓中國的周邊形成“經濟災難的洼地”
這場世界經濟危機仍在發展,對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沖擊甚至要超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中國因為采取了及時的應對措施,而且沒有那么多債務,所以雖然受影響,但率先走出危機的可能性要大于發達國家。然而,中國的周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超過20個周邊國家因為出口減少、投資銳減、債務困難而受到經濟危機的重創。很明顯,如果受危機沖擊,在中國周邊形成一個個的“經濟災難的洼地”,那么,無論對中國、對整個世界都沒有任何益處。
中國古代的哲人孟子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雖然還是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不高,但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中國理應對世界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首先可以做的,應該是讓中國的發展受益于周邊國家,這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對中國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
■幫助周邊有助于中國自身穩定、中國貿易出口的多樣化、消化中國某些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
歷史上講,中國就很注意周邊國家的發展,因為周邊國家的穩定對中國自身的穩定與發展起很大作用。如果中國周邊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長期受阻而引起社會不穩定,中國的發展前景也會受影響。前幾年在對付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時,中國領導人曾則指出,恐怖主義的重要根源是不發展,是經濟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因此,貧困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在經濟危機時,我們更要注意經濟發展與恐怖主義之間的關系,要把幫助周邊國家發展提高到防止恐怖主義蔓延的高度來看。
開發周邊國家的市場對中國貿易出口的多樣化也很重要。中國的外貿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而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這些國家的經濟衰退使這些市場的購買力下降,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也迅速下滑。但中國對一些新興工業國的貿易出口卻仍呈上升趨勢。這使我們看到,貿易出口也有個多樣化的問題。只有努力開發新興工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我們才能分散對外出口的風險。我們只有幫助周邊的國家發展,才能擴大這些國家的市場,也為我們未來的外貿出口打下更好的基礎。
幫助周邊國家也是為自己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與中國的地理結構有關。沿海省市比較發達,因為這些地區對外出口多,但承受的運輸壓力也很大。當年的三線建設把一些很好的大企業轉移到了內陸地區,它們雖然有著很好的生產能力,但產品出口的運輸通道卻很漫長。現在中國北方已經有了兩條與歐洲連接的歐亞大陸橋,如果我們幫助一些南方、西南鄰國改善它們的基礎設施,開辟另一些通道,就能給中西部地區打開一個更便捷的出口渠道。更重要的是,從長期發展看,讓周邊國家至少不比中國窮,才能證明中國發展對世界的積極意義。
幫助周邊國家也可以消化中國某些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中國雖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不高,但某些行業的生產能力卻已經顯示出過剩的趨勢。刺激內需,加大國內的基礎設施投入,這雖然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但還需擴大對外投資,才能充分消化掉這些能力。經濟危機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失去了資金來源。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可以出手來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發展基礎設施。而且,中國這些年的發展鍛煉了一支強大的修路、建橋、建設碼頭機場等基礎設施的隊伍,我們的比較優勢很大。利用我們的外匯儲備來幫助這些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幫助當地發展,也會帶動我們自己的發展。既會為當地也會為中國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中國是不是國際舞臺上負責任的大國,要看大多數國家對我們作用的評價
中國首先是一個地區大國,危機時刻要承擔起帶動亞洲地區走出經濟危機的責任。中國經濟非常開放,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為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提供了機遇,這些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既促進了中國發展和對外貿易出口。中國的外貿出口強勁,外匯儲備增加,又購買了許多美國的國債,為美國提供了大量資金。但當危機來臨時,美國一些政治家不去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自己出錯的地方,卻歪怪中國的“過度儲蓄”給美國提供了過多的資金,養成了他們大手大腳消費,隨意借債的習慣。面對這種不識好歹的債務人,我們為什么還要繼續把錢借給他們呢?
如果我們把這些寶貴的資金借給發展中國家去做基礎設施投資和發展,它們肯定不會怪罪我們。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前段時間提出,應該搞一個世界范圍的“新馬歇爾計劃”,幫助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提高抵御危機的能力,幫助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危機。中國應該大力支持這種建議,抓住這種機會,與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機構合作,共同承擔幫助發展中國家走出危機的責任。
畢竟,中國是不是國際舞臺上負責任的大國,不是由美國人來評判的,而是要看大多數國家、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對我們作用的評價。▲
(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