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吉海 鵬 程

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擔負著管理全國國有糧儲備三分之二的重任,且線長點多,人員分散,假如沒有企業文化去凝聚人心、團結力量,那就不能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四川大地震危難時期中儲糧就確保了每人每天一斤糧,受到中央領導的贊譽。
2009年1月中旬正直數九隆冬、冰天雪地時節,我們來到了東北“儲備糧庫”采訪。
有人問,中儲糧管理的直屬庫300多家遍布全國各地,為啥放棄四季如春、鳥語花香的江南而不去,偏偏趕在這個時候到祖國北疆采風?挨凍遭罪是小事,大年臨近,萬一有個頭痛腦熱的可咋整啊?
起因還得從一張“回執單”說起。
2008年10月間的一天,由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黨建政研會主辦、會刊《企業文明》雜志承辦的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培訓班在報名時,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報名回執單電傳至記者案頭,定睛一瞧,在中儲糧報名的名單中,僅哈爾濱直屬庫就有一把手在內的3名干部報名。這就引起了記者高度關注:200多人的小單位是怎樣重視、建設企業文化的?受責任感的驅使,我們在東北各庫收糧黃金期剛剛結束之際趕到了目的地。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大連。
全球最大糧庫大連庫
——用關心感動員工
中央儲備糧大連直屬庫始建于1959年,2002年正式上收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直屬庫。全庫占地面積64萬平方米,總倉容123萬噸,管理和監管的政策性糧食總量達200多萬噸。該庫現有在崗員工310人,大專以上學歷126人,專業技術人員95人。直屬庫下設11個處室,有黨員151人,黨員比例占在崗員工總數的48.7%。
在建庫50年的發展進程中,從開始的18萬平方米面積上的2棟簡易倉房、62名員工靠人背肩扛起家,一躍發展成為有310名將士創建的百萬大糧倉。企業文化建設也由初創時的“以制度規范員工”逐步發展到目前的“以文化管理企業”,并傳承積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用關心感動員工”作為企業文化的理念,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軟實力”,深深植根于員工的思想、行為和中儲糧“兩個確保” (確保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三個維護”(維護種糧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為宗旨的工作實踐中。
大連直屬庫主任王立強、黨委書記劉玉福饒有興致地介紹說,大連直屬庫主要是采取“三個結合”來培育職工共同價值觀的:
在核心理念與提高素質結合上,他們制定了《大連直屬庫建設學習型企業實施方案》、《大連直屬庫員工培訓計劃》、《大連直屬庫崗位技能比武和勞動競賽實施方案》,將核心理念與各自崗位技能培訓融為一體,使核心理念貫穿到提升素質的各個層面。近年來,大連直屬庫在核心理念培訓上投入資金40余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96期,外聘專家組織專題講座32次,累計培訓人數達1?230人次,其中走出去培訓54人次。
在核心理念與管理創新結合方面,他們開展了群眾性的崗位技術比武和勞動競賽,提高了員工對中儲糧事業的認知度和對自身工作價值的認同感,營造了在工作中比、學、趕、幫、超的工作熱情。倉儲管理處率先在中儲糧系統推行保管員包倉責任制,文化管理創新推動了工作發展,庫存糧食品質明顯提高。上收前,中央儲備糧宜存率為78.4%、等級合格率為92.7%、綜合指標合格率為88.0%,全項指標合格率為66.0%。推行包倉制后,中央儲備糧油宜存率達到97.2%,等級合格率達到100%,綜合指標合格率達到97.7%,全項指標合格率達到86.4%,夯實了“兩個確保”的基礎。在管理體制不斷創新上,將“金字塔式”的管理轉變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全庫123萬噸倉容劃分為17個儲糧區域,由17名包倉保管員直接管理,負責所轄區域糧食的數量、糧情、質量、統計等業務,專人包倉一包到底,員工責任心有了顯著增強。包倉責任制實施后保管員由原來的108人減少到目前的70人,明確包倉保管員為所包倉房的第一直接責任人,并制定了《包倉實施細則》,由原來的層層負責轉變為人人負責,實現了保管員責、權、利的統一。惡劣氣候半夜打車到庫里查看糧情已經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另外,管理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上收前全庫年機械通風電費40萬元、熏蒸藥費10萬元、勞務用工費70萬元。實施管理創新后,相關費用同比降低23%左右。同時,勞動競賽和技術比武涌現出了一大批全國勞動榜樣、中儲糧系統“學習型紅旗班組”、“優秀保管員”、“青年技術能手”、“大連市五一獎狀班組”、“學習型班組”、“知識型員工”、“合理化建議先進個人”等先進典型。
在核心理念與創新載體結合方面,開辦了直屬庫講座,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市場期貨現貨、新財務軟件管理、公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商務英語和企業文化建設等專題培訓。通過業余黨校、女員工周末學校、青年外語角等形式學習,提高了不同層次員工綜合素質。
王立強主任說,上收7年來,在中央儲備糧、國家宏觀調控和服務“三農”經濟的緊急關頭,員工以飽滿的熱情共同奮戰在中儲糧以“兩個確保、三個維護”為宗旨的工作第一線。2006年全庫以最少的損耗、最佳的工作狀態,圓滿完成了總公司下達的128萬噸進口小麥接卸任務,既鍛煉了人才,又提升了企業形象。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庫班子成員帶頭捐獻當月工資,給全體員工和在庫工作的農民工做表率。在班子成員無聲行動的感召下,全庫員工僅用3天時間就兩次組織捐款10余萬元。員工感慨地說:國家的困難就是我們中儲糧人的困難,我們不上誰上。老業務員黃政,其愛人患癌癥動手術后,他卻一直堅持在產地收購,大年三十晚上才坐上返家的列車。就在半年以前,他母親病危告急,單位再三通知他立即回去,但是為了直屬庫收購工作,他仍然堅持工作。當聽到母親去世的噩耗時,這一個七尺男兒竟在所收購的20多萬噸國儲糧面前哭了起來。

正是有了全庫員工們的一致努力,這個庫圓滿完成了年度糧食輪換、掛牌收購、中轉任務,創造了該庫歷史上經營數量最多、效益最好的新記錄。
中儲糧遼寧分公司人事黨群工作處處長袁阿慧、大連直屬庫黨辦主任姜彭向記者介紹,大連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用關心感動員工的理念作為制度來執行。逢年過節庫領導都會去困難員工家走訪慰問,紅白事堅持到場,關心他們的疾苦。就連在庫工作的農民工住院,也同在崗員工一樣,按照庫里規定的探視標準給予慰問,讓他們在異鄉同樣能夠感覺到家人的溫暖。每逢過年回家,直屬庫都為他們買好返鄉的車票。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員工們也都樂于奉獻,從不計較報酬。僅2008年,全年輪換、中轉、貿易中央儲備糧(油)達303萬噸,相當于每天接卸138個車皮。設備管理處維修班的員工看到在市場上購置的單管風機實際生產中不耐用,就自己給自己找事做,每年自行設計制作加工120多臺風機,連續加班加點達4個半月,在新糧入庫之前完成傳輸設備保障任務,每年直接為庫里節支6萬余元,被大連市授予首屆“工人先鋒號”殊榮。保安員蔡世春在夜間值班中,兩次面對盜竊分子雪亮的尖刀,流著鮮血與之作殊死搏斗,保衛了國家財產安全,展現了以庫為家的責任意識。特別在2007年大連百年不遇的風暴中,在沒有接到直屬庫通知的情況下,領導干部、部分員工紛紛打車到庫里查看糧情,和農民工一道連夜分組定點查看險情、糧情,在大連市內很多標語牌、路燈、天橋等多處倒塌的情況下,直屬庫的建筑物、儲備糧沒有受到絲毫損失。
中儲糧總公司東北區專職紀檢監察特派員、黑龍江分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肖明德深有感觸地說,企業文化建設推動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大連直屬庫上收時身上背著3.2億元銀行債務的沉重包袱,但他們很快就實現了贏利。2008年,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開拓市場,向內部管理要效益,一舉實現利潤6?680萬元,企業步入了科學發展的軌道。

為了快速發展,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在庫內又新建起5萬噸罩棚倉投入使用;在港口正籌劃擬建3萬噸立筒倉。他們還挖掘自身潛能,利用直屬庫分庫增加計劃外儲備糧35萬噸,以方便目前我國糧食豐收后農民售糧和增收,在廣大農民中樹立了中儲糧人的良好形象。
正是因為大連直屬庫的努力奮斗,多年來,他們先后獲得全國模范職工之家、中央企業先進基層黨組織、“四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遼寧省文明單位、中儲糧總公司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直屬庫等90余項榮譽稱號。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冰城哈爾濱。
中國內陸最大糧庫哈爾濱庫
——企業文化需要創新與轉化
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省文明單位標兵、總公司系統先進直屬庫、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的哈爾濱直屬庫,是建立糧食垂直管理體系后劃轉上收的第一批直屬庫之一,庫區面積54萬平方米,倉容45萬噸,管理和監管的政策性糧食總量近300萬噸。儲備糧有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大豆油五個品種。幾年來,庫領導班子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提高管理層次的核心,抓住企業文化適合自身特點而推動企業發展的實際,不斷創新轉化企業文化。3年來,企業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哈爾濱直屬庫主任谷玉有興致勃勃地說:2003年我們工作重心轉移之后,提高中央儲備糧管理層次的核心工作首要的是育人。育人的目標是形成由企業倡導、全體員工認同的群體意識,使企業文化建設涵蓋黨政群團所有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針對哈爾濱直屬庫儲備量大、轄區范圍廣、糧食品種全、經營數量多、點多面廣、環節復雜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和措施,著重抓了兩個方面:
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確定規劃實施不同的文化建設內容。2004年,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列入全年工作規劃,大力開展“學習兩本書活動”、“創新年活動”、“庫務公開效能監察活動”。2005年,企業文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我們適時提出了“企業文化決定人的觀念意識,觀念意識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決定企業最終結果”的概念,利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有利時機,組織黨員和全體員工開展學習和大討論活動,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提高員工的思想素質。2005年末,我們在制定企業中期發展目標時,將文化建設作為中期企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形成我庫科學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特色,努力將庫建設成儲備大庫、加工大庫、利潤大庫,躋身中儲糧系統先進企業前列。
為了讓目標落到實處,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實施不同的輿論導向,并由庫領導率先倡行,著力轉化。
2004年,我們在“管理月”活動動員大會上,倡導了“五字”作風:突出“實”字,堅持“嚴”字,克服“浮”字,解決“干”字,落實“責”字。培養員工追求高標準高質量意識。
2005年,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六個一”指導思想:凝聚一種精神,團隊精神;堅持一個觀念,發展觀念;樹立一種意識,責任意識;突出一個理念,創新理念;弘揚一種作風,務實作風;發揮一個作用,龍頭作用,用以培養員工的群體意識。
2006年初,我們根據員工思想工作實際,為促進文化建設與企業經營高度結合,提出了四項高標準要求:精通業務、嚴格標準、科技為先;以人為本、求真務實;持之以恒、責任明確;爭先創優。
在創建實踐中,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際工作的規律,不斷探索提高。通過歸納總結,提煉出了“勵勤興業、懷德遠志”八字企業精神。這既是全體員工自勵自強、鍥而不舍、勤奮不息、實干興業、志向遠大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后長期堅持的理想和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將員工的思想統一到企業的大目標上,將員工的綜合素質提高到適應發展上來,從而促進了企業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哈爾濱直屬庫黨委胡曉霞書記、庫辦公室主任陳紹軍在陪同記者參觀企業文化建設成果展時邊走邊聊。隨著企業文化建設逐步深入,庫的企業精神“勵勤興業、懷德遠志”逐步深入人心,已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在舉辦“企業精神統領我的知與行”征文中,員工表現出了高度的認同感,體現出了共同的價值觀。無論工作多艱苦、多勞累,員工隊伍始終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領導風清氣正、干群和諧,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員工的思想統一、行動一致,企業精神在具體工作中得到充分顯現。比如:每年評選優秀員工、優秀黨員都大張旗鼓地予以表彰獎勵,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保衛部門的馬哲、食堂管理員徐美麗分別拾到價值30余萬元錢物,及時尋找失主返還的事跡在企業引起反響。庫里及時出簡報、登板報宣傳,并給其重獎3?000元。先進事跡影響了員工。2008年這個庫第四次被命名為“黑龍江省級文化單位標兵”,獲哈爾濱市職工生活保障“三杯”競賽“解難杯”先進集體稱號。
中儲糧總公司東北紀檢監察特派員、黑龍江分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肖明德告訴記者,這些方法措施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庫干部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文化創建不僅贏得了社會效益,而且經濟效益也在逐年提高。2005年總公司下達利潤900萬元,實際完成1?053萬元,超額17%。2006年總公司下達利潤指標1?200萬元,實際完成1?602萬元,超額33.5%。2007年實現利潤2?132萬元,超額33%。
這兩家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企業文化的本質就是價值理念體系的構建和轉化。那么,怎么樣在企業文化的本質上下功夫呢?就是在構建企業文化價值理念時,一定要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未來的發展戰略為依據,同時把構建的過程作為文化融合、統一思想和行為的過程。企業精心構建的價值本質只是一個起點,最主要的是推進它的轉化,就是體現在戰略當中,用創新的思想、創新的意識來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人力資源配置、組織流程、業務拓展、業績考核,等等。企業文化不能轉化,不能落地生根,就會變得非常脆弱,無力支持企業戰略執行,更無從引領企業的戰略發展。
中儲糧總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傅延福感概地說:“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僅用2萬人管理占全國三分之二國有糧食庫存的重任,且線長點多,人員分散,假如沒有企業文化去凝聚人心,團結力量,那就不能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總公司成立以來不但實現了‘兩個確保,而且成為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可靠主體、市場的健康力量、農民的忠實朋友。四川大地震危難時期中儲糧就確保了每人每天一斤糧,受到中央領導的贊譽。”這就是企業文化轉化和支持企業戰略執行、充分發揮“軟實力”作用的很好例證。
在采訪中,肖明德與記者談到了中儲糧東北三個分公司及各直屬庫企業文化建設的打算。首先,抓兩頭帶中間,即:一頭抓大連老典型先在遼寧分公司全面鋪開;一頭抓哈爾濱庫經驗在黑龍江分公司先推廣。其次,抓一點帶一片,即:擬在一個基礎較好的分公司抓住廉潔文化建設這一點去培育典型,待取得經驗后在整個東北各單位全面推廣拓展,開花結果。把企業文化建設開展得既扎扎實實,又轟轟烈烈,真正實現用文化來管理糧食企業,以“軟實力”推進企業創新發展。
幾天來的采訪,不但讓我們真正體驗到了這里“工作快樂,快樂工作”的文化氛圍,更讓人回味無窮中儲糧人那種堅毅、摯著的豪邁情懷。
[責任編輯 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