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艷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人人讀書。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其起點就是家庭。國外很多家庭中,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還有很多家庭把閱讀作為重要的家庭休閑方式和娛樂方式呢!
日本:親子閱讀情感化
美由子常常讓只有6個月大的女兒坐在自己的膝蓋上,聽自己朗聲讀畫冊。平時好動的女兒每到這時便會順從地依偎在媽媽懷里,雖然尚不能用語言表達任何感情,但眼光中卻充滿了渴望。美由子不能肯定孩子究竟聽懂了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次的讀書時間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讓美由子頗感驚訝的是,盡管時間已過去了近30年,但自己幼時讀過的好書對于已經屬于另一個時代的孩子來說,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早在1960年,日本就有一位兒童讀物作家發起了“親子讀書運動”,要求父母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這項活動已深入家庭,深入人心,成為一個社會再造運動,扭轉了日本兒童把漫畫當作“主食”的情勢,親子閱讀走向多元化和情感化。
在日本,由退休教師組成的“課題圖書評選會”以推薦好書,樹立家庭讀書風氣為主旨,制定圖書選擇標準,出版刊物,并定期舉辦用讀后感繪畫的比賽、用讀后感做明信片來郵寄的比賽等,推動了日本兒童讀物市場的發展,也促進了兒童閱讀質量的提高,從而使家庭中的早期閱讀“有好書可選,有感想可發”。
日本的圖書館都有兒童閱覽室,所有的書都是開架借閱。很多日本媽媽領著大孩子,抱著小孩子在那里看書,孩子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看。閱覽室還有游戲區,準備了積木和毛絨玩具,孩子們看書累了就可以到游戲區去玩一陣。為了方便帶小孩的媽媽,游戲區的邊上還準備了嬰兒床。在游戲區旁邊就是衛生間,有為孩子們專門配備的衛生設備。孩子們在這里看書,又開心又方便。
日本媽媽還喜歡為孩子自制圖書,她們懷著深沉的母愛,或寫、或編、或畫。內容或取自民間傳說和經典名著,或完全來自家庭生活小故事。這些圖書有的是媽媽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有的是全家集體制作的。這種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圖書,比起一般的兒童讀物來,更能深入孩子的心田。一些婦女團體和社區還創辦了自編圖書俱樂部,參加者多為年齡在30歲上下,孩子尚在學齡前的少婦們。她們通常每周舉行一次聚會,或交流心得、經驗,或展出自己的作品,氣氛融洽熱烈。自制圖書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加強了孩子和家長間的交流,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一致歡迎。
芬蘭:培養兒童閱讀習慣
學生假期多,入學晚,上課課時少和沒有補習的北歐國家芬蘭,2000年和2003年連續兩次在國際學生能力評比中蟬聯冠軍,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名列第一,自然科學、數理能力也同樣名列第一。在成功的學業背后,芬蘭的家庭閱讀教育功不可沒。芬蘭教育部的報告指出,芬蘭家庭非常注重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習慣。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會在家讀故事、念報、講童話給孩子聽,讓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種下喜歡閱讀的種子。而且閱讀已經成為了芬蘭家庭的休閑方式之一。
芬蘭的家長通常這樣做:
1每天保證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閱讀或和孩子一起閱讀。
2不強迫孩子閱讀,也不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為他讀故事。如果孩子不喜歡就要停下來,或讓孩子換一個故事。
3嘗試著和孩子“玩”故事,比如共同表演故事情節,一起討論不同的故事結局,輪流創編簡單的故事,這會使閱讀充滿樂趣。
4為孩子準備一個小書架,使孩子看書時隨手可及,便于孩子養成及時整理書架的好習慣。
5只要孩子感興趣,,在外面看到任何文字或圖案都可以引導孩子“讀讀看”,也可以利用電腦使孩子關注文字和符號。
6有時間帶孩子去書店,給他買書,把書當禮物送給他。去圖書館,讓他了解如何查閱資料。
7自己讀了一些好的書,就講給孩子聽,如果孩子感興趣,就把書放到孩子能夠拿到的地方,讓他自己讀完。
芬蘭家長還利用多種社會資源。擴大孩子的視野,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芬蘭全國有1000多個圖書館,人均占有圖書館的比例居世界首位。芬蘭全國建有完善的圖書館網絡服務體系,圖書館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借閱服務。家長經常帶孩子到圖書館參加各種活動,如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幼兒故事時間、故事表演活動,也可以教孩子借書、還書。
芬蘭的博物館也為家庭教育提供著各種服務,目前芬蘭境內約有300多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提供的服務內容豐富多彩。18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免費入場參觀、學習。博物館也常為兒童、青少年舉辦各種學習、游戲活動,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參加。在博物館里有許多父母推著娃娃車去參觀呢,這些孩子還在襁褓中或正在學步時,就已經開始走進閱讀世界了。
英國:閱讀興趣從零培養
英國2005年啟動的“閱讀起跑線”計劃將免費為每個兒童提供市值60英鎊的資料,這些資料分裝在不同款式的帆布包里,根據兒童成長的實際需要,分年齡段以不同的方式分發。同時,圖書館還開展各種親子互動的閱讀活動,幫助家長掌握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方法和技巧,鼓勵家長與他們的孩子一起分享圖書、故事和兒歌。“閱讀起跑線”計劃為家長提供各種與兒童分享閱讀樂趣的指導資料,這些指導資料一方面使家長意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幫助家長掌握輔導孩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在該計劃的指導下,家長和孩子經常參加“兒歌時間”和“蹣跚起步來看書”等活動。
“兒歌時間”是為初生嬰兒到初學走路的兒童和家長設計的親子互動活動,內容包括童謠、兒歌和律動,還有游戲、新奇小說和玩具分享等環節。兒歌簡單、靈活,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改變節奏和動作,還可以利用各種道具豐富和加強效果。兒童可以通過聲音和動作的模仿,練習發聲,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節奏的概念以及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家長和孩子學會后,大都將其作為家庭娛樂項目,為生活增添樂趣。
“蹣跚起步來看書”活動面向0~4歲的孩子,為家長提供如何通過講故事、唱歌謠和韻律詩的方式來讓孩子分享閱讀的樂趣。兒童每次去圖書館參加活動后,館員將會貼一個小標簽在兒童的標簽收集卡上。集滿5個標簽后,兒童就可以得到一款自己喜歡的閱讀證書。每年圖書館將提供5種不同款式的閱讀證書,如果兒童在一年內到館25次,便可擁有全部5款閱讀證書,它們記錄著兒童作為一名圖書館用戶的美好回憶。
經過“閱讀起跑線”計劃指導的家長,學會采用更有效的策略幫助孩子提高閱讀水平,例如鼓勵孩子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并讓孩子將故事內容與他們的親身經歷聯系起來,反復為孩子閱讀故事,與孩子討論故事內容等。“閱讀起跑線”計劃使閱讀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許多家庭以講故事、唱童謠和兒歌作為家庭娛樂的保留節目,在娛樂中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