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衛
馬遠征同學參加1500米賽跑,跑出5′22″4的好成績,成了“飛毛腿將軍”。他在我們學校的知名度一下子就打出去了。你想想,他跑得這么快,又來自地震的重災區北川,不想出名都難。
市報的記者聞訊而來,要求采訪他。沒過幾天,報紙上登出了馬遠征的照片和對他的報道,題目是——“來自北川的小遠征:我在北京生活挺好”。
這個報道見報后,區里的好多活動都要他出席,市里的一些活動也請他參加。比如向地震災區捐贈圖書,他是真真正正來自地震災區的學生,作為代表,他必須發言。比如,區里的幾所小學要和地震災區的學生結對子、一幫一、多幫一,也要他代表地震災區的學生發表講話,感謝各個方面對災區學生的關心。電視臺的募捐晚會,也要他去。導演專門找到他,希望他面對記者,講得動感情,最好有眼淚流出來。這樣,大家的掌聲才會熱烈。這樣,晚會就成功了一半,募捐就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楊老師和張校長開始是極力配合媒體和有關方面的。但是,這樣的活動多起來,他們覺得會影響馬遠征的學習,不利于他的成長,便決定盡量推掉那樣的活動。少年活動中心打來電話,希望周四下午馬遠征能出席一個儀式。張校長說馬遠征同學最近病了,好幾天都沒來上課。有一家企業要給四川地震災區捐贈文具,希望星期三上午馬遠征去一下,到場就行。楊老師說,不巧不巧,馬遠征那天要考試,實在走不開,抱歉抱歉。
其實,馬遠征也很矛盾。他每次想起北川,想起在地震中去世的媽媽和奶奶,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流。他確實不想參加這些活動,想忘掉過去,至少忘掉地震。但是,他又想,這些人都是好心人,是為了幫助地震災區,為了呼吁更多的人來幫助地震災區的孩子,我做一點事情是應該的。所以,如果是周末有活動,他會盡量參加。
企業送給他的禮物,書包呀、文具呀、圖書呀,他都放在溫旖旎家一個固定的地方,說將來回去的時候,要帶給班上的同學,分發給他們。他們班有四十五名同學,發生地震那天在操場上體育課,有三個人請了假,在教室里辦墻報,結果他們就再也沒出來。
有的老人還親自到學校,送衣服給馬遠征。更多的物資是通過報社和電視臺轉交的,有衣服、有文具,甚至有錢。不管是他自己收的,還是學校老師轉的,每一件物品都經過方自龍、溫旖旎、邢曉非、宋詞、我和他的手,我們一起登記造冊。他說,這不是送給他一個人的,而是送給所有災區孩子的。他要我們幫助他把這筆錢和這些衣物早日發到災區,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獨享。
我們當然愿意幫他做這些事。報紙上常說,這不是簡單的衣物,而是一顆顆愛心,我們算是感受到了。方自龍買了一個本子,專門記賬,每一頁下面都簽著我們幾個人的名字。
我們班和其他班的同學也源源不斷地捐款捐物。社會上的人只是看了馬遠征的采訪節目,就給他捐款。離他最近的我們,更應該伸出援助之手。我們成立了“1+1愛心小團隊”,發動更多的人為地震災區捐款捐物。
張校長和楊老師知道我們有這樣一個愛心組織,也分別捐給我們100元錢。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老師都捐了。
雙休日,馬遠征還出去做節目。他不再像剛開始那時候,一提起地震,提起北川,就想哭,就真的哭出來。他現在表現得堅定而又自信。他堅信北川一定會建設得更加美好。教學樓倒塌了,但是,重建起來的一定會更加牢固,屹然不動。
我們也在想辦法籌更多的錢和物。我們想好了,有機會請馬遠征原來班上的同學到北京旅游一次,來我們學校參觀。當然,我們籌集這些錢,至少得有一個單位贊助。我們正在尋找愿意贊助我們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