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談核電
編者按:近日,本刊記者向理事會成員單位的“兩會”代表發出采訪函,經代表本人同意,對部分代表進行了采訪。

趙志祥(人大代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
記者:作為我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為中國核電產業的發展做了哪些貢獻?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是我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的研究基地,為核電產業輸送了大量的核領域人才;提供了許多核技術的支持,如臨界安全分析、設備的老化和壽期的管理等。
目前,我院在核能領域做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瞄準先進核能。正在建設的中國實驗快堆,是我國發展快堆技術的一個里程碑,2008年9月份,快堆首次達到臨界,接下來要發展商用示范快堆。第二,發展通用的核電科研。先進的燃料元件技術、核電臨界安全、材料檢驗等,這些對中國核電的國產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第三,在閉式的核燃料循環體系中發揮科研作用。

李永江(政協委員、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董事長)
記者:您在此次會議上將提出哪些核電方面的建議?
我的建議是《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根據目前我國核電發展的形勢,未來十年,核電的規模要擴大八倍,但是核電的監管力量沒有按八倍去謀劃和準備,而且這種監管力量的發展和擴大往往是滯后的。監管人員編制的擴充是要經過嚴格審批的,審批的過程可能要幾年才能有結果。如果監管力量沒有及時擴充,就會存在出現問題的隱患,就會影響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監管力量是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核電發展正迎來新的機遇,如果監管力量發展滯后,將來就有可能阻礙我國核電事業的健康發展。

宋學斌(政協委員、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總經理)
記者:作為我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特大型核工業聯合企業,貴公司為我國核電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核四○四有限公司是我國規模最大、建設最早、體系最完整的特大型核工業聯合企業。為我國“兩彈一艇”的研制成功,為核科技和核電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公司具有發展核工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具有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完善有效的質量、安全和生產保障體系。國家核電項目建設的大發展,使核燃料循環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成長期。在核燃料生產、后處理、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處理等專業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專業優勢,因而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公司將努力轉變經營增長模式,積極高效地推動公司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技術調整。通過做強主業,發揮特色優勢,確保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四○四又好又快又安全的發展。

劉 永(政協委員、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
記者:請您談談聚變能研究的進展。
我國搞聚變的很多人都是從搞裂變轉過來的,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真正的聚變堆發電,這個時間還是漫長的,可是為什么還重視它,包括國際合作,因為它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比方說它的高放廢料幾乎沒有,它的原料在水里面就能夠提取,它不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具備環境優勢。
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包括了二十幾個國家的歐盟在聚變能研究領域都感覺很難,從而尋求國際合作。現在所有涉核國家,包括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日本、印度、韓國等共三十幾個國家一起研究可控聚變能,研究出的成果大家共享。希望在幾十年后,人類已經能夠掌握這個技術,從而為全人類提供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