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投資者應把精力用于發現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上,而不是空耗時間判斷當前是B浪還是C浪。
牛年到來之后,深滬股市出現了報復性反彈,滬市成交量顯著放大至1800多億元,上證指數一度刷新半年來新高。市場的熱鬧攪皺了股市的一池春水,投資者做多熱情似乎也被有效激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烈爭論所謂大B浪。(有觀點認為熊市調整大致可分成A、B、C浪,即A浪下跌,B浪反彈,C浪再度下跌。升得快、跌得狠是B浪的典型特征,它的到來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行情轉好。)
當人們開始相信市場A浪結束,展開B浪反彈的時候,很多投資者在選擇何種策略時卻依舊茫然。有心參與行情吧,面對已經從底部頑強上揚近半年的市場,感覺似乎沒有了安全邊際,再加上全球股市持續低迷,耳邊不斷傳來全球金融危機再度惡化的新聞,種種情況一而再地困擾投資者。不參與吧,市場的熱點又此起彼伏,行情不大像立即結束的樣子。這就是市場,短期行情從來都是撲朔迷離的,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多數投資者放心,這才符合市場的博弈特征。趨勢往往在遲疑中發展,在強化中結束。
關心B浪問題,其實就是考慮介入市場的時機問題,無論是樂觀的認為B浪剛開始,還是悲觀的認為B浪已經結束或接近尾聲的觀點,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此次反彈究竟能走到哪里?能走多高?反彈之后市場是否會再創新低?誰知道?
我相信,任何涉及具體點位和時間判斷的結論只有“神”才知道。也許會有守株待兔的事情發生,但絕非常態,不要把偶然當成是必然來判斷。聽到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人每到行情的關鍵點時,就告訴一部分人他看多,然后羅列一堆依據,同時再告訴另外一部分人他看空,再羅列一堆理由。如此反復幾次,無論市場怎么變化,一個“股神”就會在一小部分人心中呱呱誕生。太神奇了,人們議論道,每次他都說得對!只有“神”才知道的事情就讓“神”自己知道吧,妄圖知道天機的人不僅僅會徒增煩惱,弄不好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究竟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市場呢?是否有合理的策略來實施呢?實際上,觀察歷史上幾次大熊市,我們發現凡是業績能持續高速增長的公司,其股價往往能最早走出熊市。比如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間,上證指數從1510.18點跌至1047.83點,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但這期間清華同方卻從1997年9月23日19.2元漲至1998年5月5日的66.75元(復權)。東軟集團從1997年9月23日的23.7元漲至1998年5月12日的59.39元(復權),此后這兩個股票再未創下新低,反而在1999年5.19行情中再度刷新高點。
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中,深中集由2003年1月6日的13.3元一路飆升至2005年5月,升幅高達4倍以上。深赤灣從2002年1月23日的7.18元開始,最高攀升了近7倍。而反觀市場,上證指數從2001年的2245點反復下跌,在2005年6月6日創下自2001年調整以來的最低點998點。
從這些熊市里的牛股中我們發現了什么?上述公司在市場處于整體上市公司估值體系下降和整體業績滑坡中,憑借的是所屬行業的超常增長和自身公司獨特的業績增長表現。因此,如果你研究發現了有相當增長潛力的公司,你還在乎現在市場是處于B浪還是C浪嗎?當然,如果真的很在乎短期收益的話,非要弄清當前的短期走勢,建議在有自己的判斷后選擇股票上更要慎重,也許選擇與指數關聯度高的ETF和指數化基金更好些。因為只要選股就存在與指數背離的問題,如果你判斷對了大市,偏偏選擇的股票其走勢與大盤不同步不就更麻煩了?
所以,還是把用于預測“天氣預報”的精力用于發現上市公司價值身上來吧,不必再空耗時間執迷判斷當前是B浪或C浪了。投資者應把你有限的精力,用在真正需要和值得做的事情上來。讓關心B浪的“神”們繼續討論,真正的B浪只屬于貪婪的投機者,相信最終他們還是摸到的多、吃到的少。而在善于發現真正有投資潛力成長股的聰明投資者眼中是沒有B浪的,他們的眼中只有具體的、活生生的、各自色彩斑斕的公司。眼中沒有B浪的聰明投資者,相信也與C浪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