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克里斯多夫·威利巴爾德·馮·格魯克1914年3月2日出生在德國南部。他一生共創作了上百部歌劇,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質樸的風格,對莫扎特以及后世的歌劇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山林里出來的演奏家
格魯克3歲時,因為父親被調到波西米亞林區當護林官,格魯克也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父親希望格魯克長大后繼承自己的工作,但格魯克對護林官的事情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卻從小表現出對音樂的強烈愛好。他12歲以后的6年間,在教堂和神學院接受教育,并努力學習小提琴、大提琴、管風琴,也參加合唱團。由于和父親的意見不合,他最終決定離家出走。17歲那年,格魯克進入布拉格大學學哲學,同時跟著音樂家學大提琴。為了生計,他就在街頭和教堂里演奏提琴,唱歌,為遠郊區的舞廳伴奏,并慢慢地成長為一位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
同情閹(yān)人歌友
格魯克學習音樂的時候,有位好朋友的嗓音非常響亮,被教會選進唱詩班接受聲樂訓練。可突然有一天,好友被兩個彪(biāo)形大漢架走了。格魯克后來才知道,由于當時女生不允許登臺表演,所以要挑選出嗓音清澈洪亮的男童,在發育前給他們實施殘忍的閹(yān)割手術,使他們發育后的聲音仍然保持著童聲的音色,這樣就可以用來替代女聲了。而好友就是被選中做了閹(yān)人歌手。
那個時代,有70%的歌劇男演員都是閹人歌手。
格魯克看到人們遭受著這樣屈辱悲哀的人生,竟然是因為音樂。所以他在想,為什么不可以在歌劇中引進女高音歌手呢?這樣就不再需要閹人歌手了,就可以廢除這種慘無人道的閹割暴行了。
改革舊歌劇
18世紀初期,歌劇的發展已經到了衰退的地步,故事情節和演出模式都很固定,沒有新意,觀眾對這些舊歌劇也感到厭倦。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在歌劇的演出中,那些有名的閹人歌唱家為了炫耀自己,經常不顧劇情的規定,隨意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這種現象再次引起格魯克的思考。于是,他決心改革舊歌劇。
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格魯克創作了一部名叫《奧菲歐與尤麗狄茜(díxī)》的歌劇,和以往歌劇不同的是,在這部歌劇中他一改舊俗,讓唱詞樸素、真實、自然,盡量減少花腔,使音樂與劇情完美結合,而且取消了閹人歌手。格魯克的創作受到了當時許多有名氣的音樂家的反對,沒有人認可他的這部作品。但格魯克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這部歌劇終于在維也納上演,并轟動全場。大家都被歌劇中純樸、優美、豐富的特殊效果所震撼。從此,歌劇就慢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因為這部歌劇,使格魯克開創了歌劇革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