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平
散文是一種運用較廣的文體,不管是應考,還是創作,它都大有用武之地。
散文寫作方式很靈活,既可狀物抒懷,也可敘事議論,可謂不拘一格,風情萬種。一篇好的散文,開頭往往能起筆不凡,先聲奪人。散文的開頭是“細活”,需要作者精心打造,就如彈奏琵琶曲,先得“輕攏慢捻”,方能奏出美的音樂。散文的開頭一般有以下幾種。
巧用句式
很多新銳散文都具備這個特點,即句式短小多變,在形式上追求創新。這樣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懷念屈原》的第二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而五月。
而咫尺天涯,而生命之垂釣,而游動之光芒。
雕塑般成為擎舉橘樹的形象,定居于堅強的流程里。
直抒胸脯
直抒胸臆的方法開門見山,入題快捷,直奔主旨,能讓人很快獲得文章的主要信息。如《奏起生活意志的強音》的開頭:凡·高,這個誕生在荷蘭土地上的乞丐與富翁,這個生活的落魄者和命運的抗爭者,這個在調色板和畫布上為世界創造出“黃金”和“鉆石”的智者與瘋子,就像一尊雕像供奉在我心靈的殿堂上……
鋪墊伏筆
鋪墊,即在入正題前,來一段引言,然后轉到正題上去。如《說竹》的開頭:青山不可無綠水,古木不可無藤蘿,野花不可無蜂蝶,江南不可無竹。若說梅令人潔,蘭令人靜,菊令人淡,蓮令人清:若說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楓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遠。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巖骨、精靈、秀氣于一身。
伏筆即先在文章開頭寫下某些內容,這些內容似乎與后文無關,實則為后文張本。如楊朔為了寫一個飽經滄桑的老向導,開頭寫香山紅葉,最后才寫老向導像香山紅葉般飽經滄桑。
抑揚生姿
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能使文章有波瀾之美。如《未名湖,你聽我說》的開頭:我站在你的面前……我到過曾經是中國第一大湖的洞庭湖,也到過位于兩千米高原上的滇池。我覺得你太小了,小得像一面旅行用的鏡子。我喜歡鏡子,在鏡子里看見世界和我自己。
理性定調
不管寫人還是敘事,散文很多時候都要寫出作者的感悟與體驗。作者有時先把理性認識放在開頭,起筆不凡,給文章定下理性的基調。如《關于歷史》的開頭:記憶可以塵封,而歷史不會……當有人篡改歷史時,他等于當了一回扒手:當有人嘲弄歷史時,被嘲弄的恰恰是他自己。人類對歷史唯一能做的事情是審視。歷史也需要審視……
意象造境
為了營造一種詩意的氣氛,作者可以引用詩歌或借用意象營造情境,使文章獲得特殊效果。如《端午情結》的開頭:坐在絕唱之花里,坐在一座光榮的祭殿里,幸福之水從我的身邊流過。碑刻的歲月,誰在呼喚?頭枕清明的月色,靜看風中的家園……
修辭染彩
開頭使用合適的修辭方法可使文章另著一色,別具一格。如《鄉戀》的開頭:月光下沙沙作響的甘蔗林,是故鄉于我夢中的寄語。我如果是一只流螢,那么無論多遠,我也會飛回去,打著我美麗的小燈籠,辨別縱橫交錯的道路。我如果仍是曬得黝黑的孩子,說不定正捏著閃亮的漁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