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

吉普才是真正的汽車,堅固得像塊高碳鋼,簡單得像枚鵝卵石,而其無所不能的綜合效應猶如一團烈火,足以讓任何汽車黯然失色。
就好比法拉利跟跑車的關系,吉普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最為人們所熟悉的越野車型。
如果你看到一輛車外表夠威猛,輪胎夠粗大的越野車,而你又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牌的車時,通常情況下你腦袋里會冒出一個稱謂——吉普!這在知識產權上多少侵犯了克萊斯勒公司的權益,因為只有它們才有對“吉普”這個名稱的使用權利,這當然是玩笑話。不過也從中看出了吉普車的知名度。
越野車的魅力在于將人的雙腿延伸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正基于此,吉普雖是一輛車,卻更是一種越野的文化。
戰爭產兒
說吉普是戰爭催生的產物并不為過。
早在1938年二戰爆發前夕,美國軍方向全美所有汽車生產廠家廣撒英雄帖,他們想尋求一種執行通訊及先遣偵察任務的新車并以之替代傳統的三輪摩托車。到1940年夏季,軍方把其想法確定為尋找一種通用功能的車。該新車應該是一種輕型、容易駕駛、堅固、具有可靠安全性以及操作靈敏,且其設計規格必須達到軍方提出的要求。有三家公司對此做出反應:威利斯、福特和班塔姆。
三家公司狂熱地進行開發工作,每家公司各自生產出樣車用于場地試驗。最終是威利斯·奧夫蘭多汽車公司的威力MB車得到了軍方的認可(尤其是其738.74美元的價格),同時他們采用了福特及班塔姆車型的部分特點對自身車型做了一些改進。
MB車在戰場上一炮打響,因為它用途廣泛,適應能力強,且零件可互換,成本低廉。
“吉普”一詞就在這個時期逐漸產生。人們經常提起的眾多問題之一是:吉普這個名稱到底從何而來?許多人認為其來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一個連環漫畫形象,那是個相當頑皮的細長小動物,名為尤金尼吉普。尤金尼吉普喜歡到處亂跑,機智勇敢并善于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險境且屢屢化險為夷——正如一輛吉普車。
依照另一些人的說法,“吉普”的發音,是源于一種1/4噸重美國軍隊偵察車的名字“通用功能”(General Purpose)的兩個英文單詞詞首字母“G.P.”連續讀音的效果。另據傳說,早在1934年人們就把一種擁有特殊裝備的鉆油井卡車稱為“吉普”了。

名稱由來至今尚無定論,但在當時戰火紛飛時,精明的威利斯公司意識到了“吉普”這個名字的巨大感召力,不失時機地把它注冊成了自己的商標。從此“吉普”就成了一個汽車品牌的名稱,不再局限于特指哪一種汽車。
在二戰期間,威利斯和福特公司共生產了60萬輛越野吉普車。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把吉普說成是“美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大貢獻”。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把吉普列為“贏得戰爭的三大武器”之首。著名軍方記者俄尼派爾報道說:“我認為沒有吉普我們無法繼續戰爭。她任何事情都能做。她像狗那樣忠誠,像騾那樣強壯,像山羊那樣敏捷。她實際載重的能力是其設計的兩倍,且能夠不知疲倦地跑路。”
的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吉普扮演了諸多角色:擔架、運貨、火槍架、偵察車、槍支彈藥運輸車等等。那時生產的汽車必須要以零件方式裝箱,飄洋過海后來到異地進行組裝(如今,狂熱的吉普車收藏家會為一箱完整的正宗吉普車零件支付高達5萬美元的報酬)。
至此,吉普的名字名揚四海。二戰不僅以其最艱苦卓絕的實踐檢驗了吉普令人信服的性能,而且賦予了吉普巨大的文化內涵。盡管二戰結束后越野車開始分成軍用和民用兩種發展趨勢,但吉普的越野車本質特色并沒有因戰爭結束而丟棄,“越野車崇拜”的文化火種也就被吉普在世界范圍內播下了。
越野者的理想生活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越野車越來越承擔著一種文化符號的作用。人們購買越野車,并不是因為真的有那么多爛路在等待著他們,而是一種人性的標榜——越野車的魅力在于將人的雙腿延伸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在途中讓你體會到戰勝自然的樂趣,哪怕這種樂趣常常會被永生難忘的生死體驗所代替。

超炫的空軍墨鏡、破爛不堪的夾克短裝、膝蓋磨破的藍色牛仔褲、帶有皮質護腿的叢林作戰靴,一身發達的肌肉、一副黝黑的臉龐、一種大漠狂沙式的粗獷。在亞馬遜叢林中,一個瀟灑的男人開著他的越野吉普橫沖直撞,這是電影《叢林騎兵》中的一個經典場景。主演巨石·強森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越野者形象。
與此同時,以吉普為代表的越野車也成為美國精神的一種象征。高揚馬鞭,腳踏馬蹬,騎著黑色駿馬的西部牛仔們,終于被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開著大切諾基的“新一代”所代替。這是一部被高科技武裝到了螺絲釘的、有著純正美國血統的吉普車,而崇尚自由的新一代牛仔們,同樣希望它能夠實現自己周游世界的理想。在引擎的陣陣轟鳴聲中,他們執著地尋求征服的快感,令他們興奮的是,在極端惡劣的路面條件下,這些喧鬧的坐騎并沒有向大自然妥協,而是載著人們渴望冒險的激情無往不至。
美國的越野文化就是牛仔文化,地廣人稀的美國,延續了一種躍馬馳騁的自由情愫,與美國人崇尚民主、自由的民風相當貼切。
而對于中國而言,越野車文化決不是單純的牛仔文化。盡管中國的越野者也擁有“遠離公路,穿越原野”的癡情,但支撐這一行動的思想和理念卻截然不同。
轎車在中國還是一個奢侈品,而越野車則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因為一個真正的越野愛好者買車的錢,可能還沒有改裝花的錢多,而日常的油耗、保養開支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在中國,越野車消費群體卻被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首先是富人階層,或者說財富領袖階層。他們把越野車與時裝、高爾夫、私人俱樂部聯系在一起,使其成為當今時尚先鋒的一部分。在這一階層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年過中年,事業有成,年輕的時候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但他們懂得開一輛越野車與開一輛豪華轎車的區別。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就是這樣一位越野車玩家。有一段文字透露了他的秘密:“王石那個時候根本忘了自己的年齡,甚至忘了自己是誰。而當你看到那個風馳電掣的他時,你一定不會聯想到他的年齡、他又是誰。”
其次是年輕的時尚人群。他們當中不乏真正的越野愛好者,這些人有理想,有追求,渴望走遍世界,游歷名山大川,越野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年輕人還有不少是酷玩族。他們追求特立獨行,鄙視平庸的生活,渴望逃離城市,但又依戀城市生活,越野探險成為他們宣泄激情的方式。

美國的越野文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演變為一種生活文化、布波文化。但在中國,越野文化還僅僅是“草根”文化,它更像一個符號,一個另類的符號。
其實,每一個越野運動的熱愛者,只有親身經歷一場探險,才會大徹大悟。有的人說他們很傻,非要深處險境去領悟人生不值得;有的人說他們很閑,把工作拋在腦后,就為了在荒漠里嘗嘗孤立無援的滋味;也有人說他們很優秀,有意志、有闖勁,這種磨練無疑是人生的一大財富。
無論怎么樣,越野運動都給了人們一種全新的體驗。我們不指望自己能像強森一樣擁有一副鋼鐵之軀,但越野車至少可以部分滿足自己逆境探險的欲望。因為在浮華的城市中,人們確實需要一種新鮮的感覺,嘗試一下另一個世界的生活,哪怕只有短短幾個月甚至幾天,回憶卻是一輩子的。喜歡探險的人,將會找到更多的理由把自己交給壯麗的大自然;而選擇都市的人,也會更加珍惜原來曾不屑一顧的七彩霓虹,因為他們曾經歷過生與死的人生歷程。
如果沒有當年的吉普,我們今天又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將雙腿延伸到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吉普才是真正的汽車”
一位著名記者曾這樣描述吉普:“吉普才是真正的汽車,堅固得像塊高碳鋼,簡單得像枚鵝卵石,而其無所不能的綜合效應猶如一團烈火,足以讓任何汽車黯然失色。”
從1941年7月23日,威利斯·奧夫蘭與美國軍方簽訂合同那刻開始,在整個多用途車市場中吉普這個名字成為最為人所知并最受人贊賞的品牌——無往不至,無所不能。
“大切諾基”是吉普商標的旗艦。以其獨特的外觀吸引著豪華車主,同時由于吉普卓越的性能使該品牌在車主中享有極高的忠誠度。“漫游者”是吉普商標的典范,駕駛她所帶來的樂趣及自由奔放的感覺使她受到大眾的青睞。她保持著朝氣蓬勃的形象——“無往不至,無所不能”。作為“原始吉普”的后代,她繼承了吉普獨有的特性——延續但不是復制。“切諾基”的誕生使現代多用途車從1984年開始得以迅速發展。目前所有新的2002型吉普切諾基繼續保持著吉普的傳統——堅固性及野越性,同時增加了新裝備和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改進。
吉普 Liberty 的外型設計借鑒了幾年前的吉普概念車Dakar和Jeep Ster,例如加大的車輪弧線,增高的車頂,外掛的備用車胎和現代車內裝飾,前輪采用獨立懸掛以提供像轎車一樣的行駛性能。
Wrangler(牧馬人)的原形是在二次大戰中應美國軍方的要求,由當時的班塔姆公司設計師卡爾·普羅伯斯特設計出來的。1962年,這個車系又推出了四驅越野型車款,它繼承了吉普原型車的輪廓基礎,并重新加以設計,從而具有車身寬敞、造型新穎、操縱靈活、動力強大、適應性強等優點。
牧馬人車系的歷史大致可分成CJ、YJ、TJ三個階段。而YJ的出現則幾乎與克萊斯勒收購AMC公司同時發生(1987年8月5日),從這一時期開始牧馬人的名字也正式被用于YJ身上。YJ車系出人意料地放棄了傳統的圓大燈而改成方燈,這使得Jeep擁有了一段沒有圓燈車型的歷史(現在已經不多見)。直至1997年,圓形大燈才再次回到Jeep牧馬人的車頭,出現在最新的牧馬人TJ(YJ的替代車型)上并延續至今。
無論你是在回顧半個多世紀前引領風騷的首款VJ-2 Jeep Ster,還是驚嘆于奇異的環保型吉普Treo(在東京及底特律汽車展上都曾亮相),總而言之,吉普車就像它1941年誕生時那樣,始終能憑借其靈活通用的本領吸引人們的目光并啟發他們的靈感。從前的吉普已成經典,而如今的吉普將更為輝煌。
到今天,吉普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意味著她能跨過國界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近70年的生命歷程中,征服的實力、純正的品質、追求自由和勇于冒險已經成為Jeep品牌的標志性特征。迄今為止,吉普汽車已銷售到近10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