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友福 楊正鋒
隨著飼料價格的節節攀升,池塘養魚的效益越來越低。在不影響成魚養殖的前提下,在成魚池中套養鱉,進行生態健康養殖,是增產增效的好模式。本文從塘口的選擇與改造、鱉苗種的暫養與放養、日常管理、收獲與效益四方面將該技術介紹如下:
一、塘口的選擇與改造
1. 池塘的選擇。鱉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污,所以池塘周圍環境應安靜,無工廠、機械和人為噪聲的影響。此外,池塘應選在交通、用電便利處,面積以2000~5000平方米為宜,堤岸坡度1∶2,池底平坦,底質以沙壤土為佳,淤泥20厘米左右,水深1.5~2米,注排水系統配套、方便。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體pH值7~8.5,溶氧5毫克/升以上。
2. 池塘的改造。首先,池塘北側向陽面的坡度最好改成1∶3~4,以方便鱉爬到坡上曬背,池中則不用另行設立曬背棲息臺。其次,做好防逃設施的建造。在池塘四周距岸口30~50厘米建造防逃墻(板),墻(板)高出地面40~50厘米,材料可用磚、鋁塑板、水泥板、石棉板等,鋁塑板、水泥板及石棉板要求插入池埂20~30厘米,可向內傾斜20~30度,內外兩側用土夯實,兩塊板之間不得留有縫隙。池塘的4個拐角處的防逃墻(板)要做成圓滑的弧形。清塘消毒與常規魚的放養按一般方法進行。
二、鱉苗種的暫養與放養
1. 苗種的暫養。剛孵化出殼的稚鱉,規格為4~5克/只,最好采用專池暫養,進行強化培育,以提高稚鱉成活率。暫養池面積333~667平方米,四周用厚聚乙烯薄膜圍牢,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即可,池中最好種植1/3面積的水草,放養密度為500~600只/畝,強化培育一個月后規格可達15~20克/只,如培育到年底可達100~150克/只。如果沒有專門的暫養池,可在大池靠北向陽的一池角用編織布圍攔后用作暫養,強化培育一個月后并入大池中進行正常飼養。
2. 苗種的放養。放養上述暫養苗時,要求稚鱉規格均勻、體色一致、無病無傷、體質健壯、活動爬行有力,放養密度以50只/畝為上限,最好以30~40只/畝為宜。應選擇在晴天中午放養,先把稚鱉放在盛有4%食鹽溶液的桶中浸洗消毒10~15分鐘,撈出后放在北側坡面近水處,讓其自行爬入池塘中。
三、日常管理工作
除做好常規魚的日常管理外,要求盡量為鱉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行科學精細管理。
1. 餌料投喂。鱉是變溫動物,其活動能力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攝食和生長的水溫范圍為20~33℃,最適水溫為25~30℃,水溫降到20℃以下時攝食量減少,15℃以下停止攝食。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可投喂小魚、小蝦、螺、蚌、蚯蚓或動物內臟等。在稚鱉暫養期間,宜以切碎并用開水燙熟的小魚為餌,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并定點投喂。在成鱉養殖過程中,可在靠近北側的兩個池角各集中放置一堆水花生(草魚不吃水花生)作食臺,面積約3~5平方米,平時把小魚等放置在水花生上,方便鱉攝食。一般在下午5時太陽落山時分投喂,投喂量以3~4小時內吃完為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餌料要求新鮮、消毒、切塊,冰凍海鮮溶化后需用清水漂清冰屑,堅持“四看”、“四定”投餌。鱉雖生性膽怯,但喜相互爭斗撕咬,尤其在餌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常出現大食小、強食弱的現象,因此攝食旺季投喂量宜多不宜少。另外可在“清明”后至“五一”前每畝水面投放螺螄150~200千克,為鱉提供天然活餌料。10月中下旬水溫降到15℃左右時逐漸停止投喂。
2. 水質調控。水質管理基本同成魚塘,初期水位保持為80厘米,隨著水溫的提高和魚類個體的增長逐步提高水位,夏季高溫時加足水位。一般春秋季15天加水一次,夏季7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高溫季節和水質過濃時要及時換水,每次換水量不超過20%。一個月左右全池潑灑生石灰一次,用量為每畝每米水深10~15千克。針對鱉“喜潔怕污”的特性,水體透明度比常規魚養殖要求稍高,春秋季保持在40~50厘米,夏季高溫為30~40厘米,始終保持水體“肥、活、嫩、爽”。
3. 鱉病防控。常規魚類養殖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不會對鱉類造成任何影響,所使用的殺蟲劑和消毒劑對鱉病防控也同樣是有好處的。由于鱉攝食的大多是動物性餌料,蛋白質含量較高,易發生脂肪代謝類疾病,因此在6~9月份攝食旺季,每15天在餌料魚中添加板藍根等保肝類中藥進行鱉病防控,十分必要。另外,鱉也是一個稱職的“清潔工”,池塘內混養的不健康魚蝦因行動緩慢會被鱉吞食,這有利于魚蝦的健康生長,也減少了魚類發病的幾率,兩者相得益彰。
4. 巡塘管理。工作人員除早、晚正常巡塘外,盡量少到塘邊走動,巡塘時應仔細檢查防逃設施有無破損,特別應注意防逃墻底部是否有搗洞,進、出水口的柵欄有無損壞,確保設施完整安全。鱉類的攀爬能力較強,在巡塘時還要拔除靠近防逃墻(板)的桿狀雜草,防止鱉類借此攀爬逃逸。勤觀察水質變化和鱉吃食生長情況,及時撈出殘餌。每逢汛期要提前做好防淹防逃工作,并加強防偷保護。鱉中午曬背和傍晚吃食時,巡塘腳步要輕,少發出干擾聲響和亮光。在冬季來臨時,要用稻草覆蓋產有鱉卵的沙壤土表面,防止鱉卵受凍害,影響孵化率。
四、收獲與效益
達到產出規格后,視市場價格高低尋機出售,在夏秋季可用釣鉤拋釣和人工進行捕捉,而冬季則可干塘翻泥捕捉,捕大留小,但干塘時應注意天氣情況,天氣過于寒冷或處于結冰狀態時易凍傷池中的稚鱉。一般干塘時間宜比普通成魚塘提前10~15天,以避開寒潮侵襲。
在飼料魚等餌料充足的情況下,6月份孵化出殼的稚鱉長至年底規格可達100~150克/只,第二年年底可達400~500克/只,第三年年底可達1千克/只。第二年和第三年還可繼續分別放養稚鱉30~40只/畝,到第三年年底可捕大留小,第四年原塘親鱉就會交配生蛋孵化,實現良性循環,不必再另投放稚鱉。在池塘里混養的鱉基本上保持了野生鱉的外形,四肢健壯有力,體內脂肪積累少,營養價值高,市場售價是工廠化養殖鱉的4倍以上,年均凈增效可達1500元/畝。
五、細節與討論
1. 雌雄選擇問題。筆者曾深入了解,經過3年的養殖,雌雄成鱉個體規格要相差1/3左右,若雌鱉個體重0.75千克,則雄鱉個體可重達1千克。從第四年開始,留池成鱉逐漸性成熟,此時親鱉雌雄比宜控制在4∶1或3∶1,以避免雄鱉為爭奪與雌鱉的交配權而相互撕咬。
2. 相互殘殺問題。在成魚池中套養鱉,鱉相互之間出現殘殺的幾率很小,只有在以下3種情況下才可能會出現:一是餌料嚴重不足,大鱉殘殺小鱉;二是繁殖季節為了爭奪交配權,雄鱉之間殘殺;三是感染疾病,健康鱉殘殺患病鱉。要搞清原因,從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3. 增氧機和投料機的使用。鱉耐低氧的能力很強,不需要用增氧機來增氧,池塘中放置的增氧機要盡量離鱉食臺和曬背處遠一些。用于常規魚的投料機也應設置在池塘的南側,盡可能減少投料機使用時發出的震動聲和魚類集中吃食活動給鱉帶來的影響。盡可能避開鱉傍晚攝食和中午曬背時段使用上述兩類機器。如果池中有親鱉,6~7月產卵高峰期的下半夜(0~6時)也要少開或不開增氧機,保持環境安靜,讓親鱉順利產卵。
(作者聯系地址:陸友福 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鎮農業服務中心 郵編:215633;楊正鋒 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南大廈六樓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郵編: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