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盛 蔣 超
從目前全國大中城市銷售情況看,消費者還是首選天然龜。因而,大力推廣生態養龜模式,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根據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名龜養殖場多年探索的仿生態養龜經驗,現整理成文,供養龜者參考。
1. 優化養殖環境 選擇地面開闊、水源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建池,池的大小、形狀不限,也可以利用天然池塘,但要有防逃設施。池深1.5~1.8米,池底以壤土為宜,池埂四周用高70厘米的石棉瓦或水泥板埋入土下20厘米作防逃墻,墻內四周留寬1米以上的空地,作龜曬背和上岸活動之用。在池的任意邊水面上方搭設餌料臺,臺寬0.5米、長2米,飼料臺3/5沉入水中,一般每養1000只龜搭設2個飼料臺即可。池的進出水口要安裝鐵絲網。入春后選擇晴天干池,干池后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對水均勻潑灑,2~3天后注入新水即可。
2. 合理放萍養螺 仿生態養殖主要做到模擬天然生態環境,讓龜類健康成長。養殖池必須搭配放養水浮蓮、綠萍和少量的藕種,投放田螺、蚌和少量小魚蝦等。浮萍、田螺等都是龜的可口餌料,而龜的排泄物又能被動植物所消化,二者相得益彰。其放養方法為:3月上旬每畝放養浮萍150~200千克,零星放養一些藕種,氣溫達到25℃以后,浮萍繁殖較快,可為龜提供鮮活的植物性餌料。3月中旬每畝投放田螺、蚌等200~300千克,田螺等生長期與休眠期基本與龜相同,田螺、蚌等繁殖率極高,其不斷增生的新螺、蚌可長期為龜提供餌料。
3. 選擇優良龜苗 龜類品種的選擇應以水棲類為宜,如草烏龜、黃喉擬水龜、七彩龜等,不能選用旱龜和攀爬性龜,如鷹嘴龜等。品種搭配與放養規格因地制宜,但盡可能做到放養規格一致,以便均勻攝食。養殖方式可單養也可混養,混養的品種以1~2個為宜。仿生態養龜的放養密度不宜過高,一般當年稚龜的放養密度要求為每畝2000只,次年單龜重150克時再起捕分池,將密度降低為每畝1000只,第三年單龜重達300克時再將密度降低為每畝500只。
4. 強化輔喂措施 在龜仿生態養殖的整個生長期,餌料以養殖池內的鮮活動植物為主,但要密切觀察動植物餌料的生長情況,不能造成餌料斷檔,不能因動植物生長過快造成池內溶氧降低和水體空間不暢。每年的7~9月份是龜類的生長旺季,此時龜食量大,應添加一些動物性餌料,如動物的下腳料、鮮活的小魚蝦等,切碎后分早晚兩次投放于飼料臺上,也可以投喂浮性顆粒配合飼料。
5. 強化水質管理 一是根據季節變化合理調節水位。春季保持水深60~100厘米,以提高水溫,使龜類多攝食,以后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龜體的長大,逐漸加深池水到1.2~1.5米。二是保持良好的水質。池水的透明度宜維持在30厘米,整個飼養期每隔20天每畝水面用15~20千克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以調節水體酸堿度,高溫季節根據水質情況適時加注新水。
6. 適時起捕上市 上市規格應控制在0.75~1千克。實踐表明,體重達到1千克的龜生長速度開始減緩,尤其是雌龜更為明顯。因此,仿生態養龜的養殖年限在3年內為佳。
(作者聯系地址:安徽省廬江縣牛首農牧水產技術服務站 郵編:2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