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投資基建設施的一片熱浪之下,美國各種形形色色的對于政府直接投資的想象和贊歌噴涌,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民主黨總統羅斯福年代的美好懷念,例如,我們能夠看到,在網上有人津津樂道于當年美國田納西流域開發的案例。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計劃是大蕭條時期一個由美國政府設立的負責制定計劃并監督執行的公共機構,它同時負責相關資金的管理,其中部分資金來自政府的專項撥款,部分來自管理局以自身名義借來的款項。這個項目涉及美國七個州。在治理之前,這個七州的交界之處,一貫洪水泛濫,農民出走。該地區的居民平均收入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12。
1933年美國立法,成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用國債投資專項治理,直接由總統管理,總部設在丹佛。計劃的核心就是大壩的修建,用以控制洪水,改善河流的航道,生產電力,并能從水庫中得到額外的好處——把庫邊的土地利用起來搞度假村,把游客和他們的錢吸引到當地。
四十年后,這一組大型公共建設在一些熱情的政客演講和發展中國家知識分子之中被美化成為“美國奇跡”。約翰遜總統曾經宣布在結束越戰之后把這一套模式在越南加以復制,田納西管理局也非常自豪的和美國國際發展署簽訂協議,計劃幫助菲律賓、印尼、埃及、蘇丹這些國家開發能源項目。遍布全球的支持者非常陶醉于田納西的相關規定,如恢復內河航運,發展環境保護、旅游業等以擴大就業。據說,離鄉的農民也回到了這個地區,土地也開發好了,一派田園牧歌似的景象,政府父母官們的操心自此收獲豐碩。
但是,加拿大作家簡·雅各布(Jane Jacobs)在出版了著名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之后,在她另外一本力作《城市與國家財富》之中,特別對于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計劃進行了嚴肅的批判。她發現,“到1964年,這個地區的貧困情形惡化得非常厲害。到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項衛生調查發現,在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區范圍內的密西西比州,就家庭收入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的效率而言,是全美國最糟糕的地方。”
可以說,這樣由政府牽頭,用大規模的貸款打造的人工城市,歸根到底不能象一個真正的經濟體那樣運轉起來,沒有能夠出現大量的、種類繁多的城市就業崗位。因為田納西只有政府給的錢和越來越貴的電力,除此之外一切都需要進口,由于整個開發區都沒有產生一個能創造出口和替代進口類型的城市,城市的眾多職業就無法生長出來。
這就好像農民外出打工,把在城市里賺來的錢寄回老家,這種資金流入的方式并不能促進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不能催生出新的經濟模式來。在更多的情況下,只能使這些內地的農村人口出現兩極化,只留下老人和小孩,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而在浙江沿海一些號稱“僑鄉”的城市也有同樣的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些城市的居民有漂洋過海去歐洲美洲打工開餐館做生意的風氣,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國外有親戚。這些城市本身的經濟可能并不發達,但是從海外匯進來大量的美元、歐元,使得當地的消費水平相當高。如果事情僅止于此,也就罷了。在過去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這些資金被用在了房地產的炒作上,在當地的房價遠遠脫離了當地真實的GDP水準之后,當地的開發商和居民們竟然也相信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并不是有泡沫,而是因為“我們在用歐元買房。”在把縣級市的房價炒高到過萬之后,他們又用同樣的概念,把所屬的地級市的樓價,也炒到了萬元以上。當然,這是2007年之前的事了。從2008年開始,所有城市的房地產開始變得幾乎沒有成交,當地政府的救市措施力度之大可能是外人不能想象的,而依然源源不斷地從歐美匯入的外幣,再也沒能繼續維持這個神話。
簡·雅各布評價田納西流域開發計劃時說:“這個地區在早期似乎實現了建立一個能自我運轉的經濟實體的幻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濟失衡變得明顯起來。”這個教訓,在樓市略微回暖,而整體經濟仍在寒冬的季節里,格外有醒世的意義。
沈威風,財經作家,著有《淘寶網:倒立者贏!》和《金庸告訴你職場智慧》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