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孔廟遷建青秀山山腳好幾年了,朋友們參觀回來后都說那是現今廣西乃至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孔廟之一,里面包羅萬象,收獲頗豐,我聽了便心癢癢的。學生時代,我在課堂上學過《論語》的只言片語,深為孔子的言簡意賅、微言大義所折服。后來,買了一本《論語》通讀,雖然沒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心得,但也受益匪淺,對孔圣人更是景仰已久。
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抽不出身前往孔子故里曲阜拜謁,抱憾不已。一天上午,我捧著一顆虔誠的心,舍遠求近,悄悄地前往南寧孔廟。
沒見南寧孔廟之前,我擔心這座建于南方的孔廟多少會“水土不服”,但當我走進里面,瞻仰其中的景象時,內心被震撼到了。
南寧孔廟坐落于青秀山南麓,坐北朝南,前臨邕江,左攬鳳凰塔,右擎龍象塔,遙對筆架山,占地面積約四十六畝,建筑面積超過三千五百平方米,主體建筑依次為欞星門、狀元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明倫堂。
走進孔廟大門,來到一座廣場,我首先被廣場東西兩側各一組塑像吸引過去了,一組是孔子出游,一組是孔子講學。
據史載,孔子一生有過三次出游。其中有兩次是在三十來歲時,一次向西,到了東周王都洛邑(今洛陽),見識了大批周朝地禮器文物。傳說此行孔子與老子有過一次歷史性的會面。一次向東,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聽音樂入迷得“三月不知肉味”。第三次出行就是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時,孔子帶著他的若干弟子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學說。孔子周游列國的功績,自有史學家評論,我只敬佩他在“大道不行”的時代仍不畏艱險,宣傳仁義。人生于世,誰都擁有理想和抱負,在追求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和困難,孔子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至于孔子講學,顧名思義就是他教育弟子做人立世之道。看著眼前栩栩如生的浮雕,我仿佛看到,在曲阜孔廟的杏壇里,一個老者端坐其中,四周盤坐眾弟子,他們正在高聲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離開廣場,穿過欞星門,正前方一座朱紅色墻壁、金色琉璃瓦屋頂的宏大建筑映入眼簾,門上寫著“狀元門”三個大字,整座建筑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氣息。繼續朝前走,看到在狀元門和狀元橋之間的空地上修建了四座碑亭,亭內各立一碑,上面刻著南寧不同時代修建的孔廟碑記。
南寧孔廟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原來在市內倉西門外沙市(今新華街水塔腳附近),南宋寶慶三年(1227)遷至南寧飯店處。南寧孔廟從始建到民國初期,歷經三次遷建。清末以來逐漸傾圮,只剩大成殿。一九八二年,因擴建南寧飯店,終將舊孔廟拆除。拆下來的建筑材料保存于廣西展覽館。二〇〇七年五月南寧孔廟遷建主體工程開始建設,至二〇一一年一月三十日遷建落成,歷時三年多。
南寧孔廟的建設歷程,歷經波折,幾經輾轉,從中可以窺見南寧人對孔子的敬仰之心和追隨之情從不間斷。毫無疑問,孔廟為南寧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今,南寧市每年都會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屆時現場的司儀和禮生都身穿禮服、頭戴禮帽,主祭嘉賓和參祭人員則披上祭巾,按照流程進行莊嚴的祭拜。祭孔大典包括經典誦讀、啟戶、獻饌、敬獻花籃、獻帛、行禮等,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孔子的仁義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高三學生在高考前前往孔廟祭拜,穿狀元門,走狀元橋,意在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一些東盟國家的賓客到南寧時,也喜歡前往孔廟參觀,這對進一步提高南寧的城市文化品位,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和魅力有重要的意義。
離開狀元橋,繞過泮池,穿過大成門,便來到大成殿。雄偉的大成殿共七開間,殿前八根五米高、直徑大約一米的透雕龍柱,五爪金龍盤柱而上,栩栩如生,是目前同類建筑中最大的雕龍柱。大成殿里,供奉著孔子冕旒坐像,坐像黃銅塑身,高三點八米,放置于一點五米高的須彌座上,充分表現出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氣度,“萬世師表”的形象躍然心間。據說,這尊坐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標準的孔子帝王坐像。在坐像左右和前側,還供奉著顏回、孔伋、曾參、孟子的四圣坐像。
離開大成殿,進入崇圣祠。崇圣祠是用南寧舊孔廟大成殿建筑材料建成,保持著明清建筑的古樸風格。崇圣祠后壁正中,是先師孔子行教像。四周墻壁上,是依照明萬歷年間《孔子圣跡圖》燒制的五十幅紅陶壁畫,通過一個個故事,展現了孔子的人生軌跡。
我凝視著那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孔子圣跡圖》,孔夫子那些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又穿過兩千多年的時空縈繞耳畔。
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理想時,就想起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那是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的第九個年頭,六十二歲的他歷盡艱辛,不僅得不到諸侯任用,還險些喪命,但他并沒有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理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當我面對紙醉金迷時,就想起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夫子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當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他的這句箴言讓我學會了“安貧樂道”,讓我懂得了在追求利益時要遵守道義。
當我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所成就,心里不禁有點飄飄然時,就想起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他卻不恥下問。我告誡自己學無止境,要虛心向身邊的人或者更優秀的人請教,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
孔子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寬厚。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無不體現了與人為善的思想。人生于世,沒有誰能夠獨立存在,生活中的親人,工作中的伙伴,生意場上的對手,缺一不可,正所謂“單線不成絲,獨木不成林”。當前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與人為善”對于熏陶老百姓的思想、凈化社會風氣起到了助推作用。
身在南寧孔廟,聯想到高遠的儒家學說,身心似乎又受到了一場洗禮,如沐春風。這時的孔廟,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個精神家園,它讓更多的人找尋到自己曾經失落的精神家園。
一個上午很快過去了,當我離開孔廟時,身后似乎正回蕩著“君子仁愛,重義輕利”“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瑯瑯書聲。我相信,它們將鞭策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自省,不斷地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