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霞
[摘要]由好萊塢著名導演蒂姆·伯頓執導的影片《斷頭谷》改編自華盛頓,歐文《見聞札記》中的著名短篇小說《睡各的傳說》。影片利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向觀眾展現了毛骨悚然的哥特式恐怖場面,取得了極好的市場效益,伯頓高超的電影表現技藝更是得到了廣泛的贊譽。然而,影片對于經典作品主題的徹底顛覆卻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關鍵詞]《斷頭谷》。《睡谷的傳說》,后現代;顛覆
影片《斷頭谷》也譯作《無頭騎士》《沉睡谷》,由好萊塢著名導演蒂姆·伯頓執導,1999年上映,在美國的票房收入超過兩億,榮獲2000年第72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伯頓曾執導過《理發師陶德》(2007)、《僵尸新娘》(2005)、《大魚》(2003)、《火星人大入侵》(1996)、《蝙蝠俠歸來》(1992)、《剪刀手愛德華》(1990)等影片。2007年在意大利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伯頓獲終身成就大獎金獅獎。《斷頭谷》是在具有“美國文學之父”稱謂的華盛頓·歐文的著名短篇小說《睡谷的傳說》基礎上改編而成的。伯頓利用現代化的電腦合成技術,采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部光怪陸離、神奇怪誕、毛骨悚然的哥特式偵探電影。在這部經過重構的影片中伯頓運用極具個性化的電影語言將歐文的名著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熱烈反響,伯頓以高超的電影表現技藝博得了廣泛贊譽。然而,將電影文本與小說文本進行比較,發現影片完全背離了歐文小說的主題,這種對于經典作品的顛覆值得商榷。
一、電影文本與小說文本的對照
1文本內容
歐文的短篇小說《睡谷的傳說》約創作于1819年,被收錄在他的短篇小說集《見聞札記》中。故事發生在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名叫“睡谷”的荷蘭人居住的小村莊。這里風景優美、寧靜祥和,宛如世外桃源,人們過著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田園生活。村里的人喜歡講故事,民間流傳著許多鬼故事,其中無頭騎士的故事最為可怕。傳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場戰斗中一個赫塞騎兵的頭顱被炮彈打飛后,其陰魂就常在深夜騎馬飛奔,到戰場上尋找自己的頭顱。小說的主人公伊卡博德·克萊恩是一名來自康涅狄格州的小學教師,他來到睡谷以教書謀生。克萊恩是一個貪婪、迷信、懦弱、愚蠢的家伙,他對村里的首富凡·塔塞爾的18歲女兒卡翠娜的美貌和大量家產垂涎不已,于是絞盡腦汁盤算如何贏得卡翠娜的歡心。一次在卡翠娜家夜晚的聚會結束后,返回途中他的情敵布魯姆扮作傳說中的無頭騎士尾隨其后。用南瓜做的假人頭把他嚇得魂飛魄散,第二天人們沒有發現他的蹤影。布魯姆的這一巧計將克萊恩趕出了睡谷,不久便把如花似玉的卡翠娜娶到了家。后來人們傳說克萊恩到紐約做了律師。
然而,在影片《斷頭谷》中,伊卡博德·克萊恩搖身一變成了紐約市一名英俊瀟灑、年輕有為、主張正義的警察,他受命到一個名叫“睡谷”的村莊調查一起連環殺人案,所有被害者都被割去頭顱,片中顯示的故事時間是1799年。克萊恩來到睡谷的當晚,村子里四位長老中的一員、首富凡·塔塞爾即卡翠娜的父親向他講述了當地流傳的關于無頭騎士的傳說:20年前,無頭騎士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曾是一名驍勇善戰的騎士,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被敵方割去頭顱。之后。為了尋找失蹤的頭顱,他的孤魂常出沒于睡谷一帶,月黑風高之夜。便會騎著快馬、拿著大斧將經過此地的行人的頭顱割下。由于越來越多的人神秘失蹤后又被發現身首異處,睡谷開始被稱為“恐怖之谷”。然而,堅信科學的克萊恩無法接受這樣的謠傳,下決心要揭開謎底。偵破案件的過程中,克萊恩遇到了村里漂亮的富家女卡翠娜,影片情節便以兩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展開,演繹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最終疑團層層揭開,真相終于大白:無頭騎士的頭顱被卡翠娜的繼母藏匿,因而受到她的掌控。她首先謀殺卡翠娜的母親并取代其位置,目的是侵吞卡翠娜父親的所有家產。而后又指使無頭騎士殺掉村子里所有對她有威脅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丈夫和親妹妹也不放過。最后,克萊恩在卡翠娜和小馬斯的幫助下破解了密碼,識破了惡毒繼母的陰謀,把無頭騎士的頭顱歸還,卡翠娜的繼母被無頭騎士帶入死亡之樹的樹洞,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影片結束時,克萊恩和卡翠娜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2環境描寫
《睡谷的傳說》給讀者講述的是一個懷舊的、充滿地域特色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美麗傳說。小說開頭,歐文是這樣給我們描述“睡谷”的寧靜和祥和的:
離開這個村莊不遠,大約兩英里路光景,在高山之間,有一個小山谷,或者不如說,一塊凹地,它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安靜的地方。一條小溪穿谷而過,汩汩的水聲剛好催人入夢,偶爾一聲鵪鶉的輕啼,或者啄木鳥“嘚嘚”啄木的聲音,幾乎就是打破這萬籟俱寂的氣氛的唯一聲響了。
然而影片《斷頭谷》的背景充滿了魔幻與現實的交融,色彩陰森恐怖,殺氣騰騰,哥特式氣氛濃厚,開頭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便是神秘陰森、看似血滴的蠟燭油,以及月黑鳳高、孤車趕路、一聲慘叫、人頭落地的血腥場面。而后整部片中的色調灰暗陰森,直到片尾,正義得以伸張后,影片才一掃陰霾,展現出新千年亮麗的色彩。
3人物刻畫
歐文筆下的主人公伊卡博德·克萊恩是一個“窮酸的鄉村教師,頗有堂吉訶德式的騎士風范。又瘦又高,長腿猿臂,大手吊在袖子下一英寸,一雙扇風大耳,斗雞綠眼,小巧的腦袋插在細長的脖子上,身體各部件松松垮垮地掛在窄肩膀上,站在地上活像個風向標……歐文用如此輕松幽默、諷刺戲謔的語言將克萊恩的滑稽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文中還大篇幅地描寫克萊思的貪財與貪婪。他對卡翠娜家的財富和其美貌垂涎三尺,為了贏得卡翠娜的芳心,進而侵吞她的家產,不惜使出渾身解數,可最終得到的是被戲弄的尷尬結局。為了到各家蹭飯吃,他還利用各種手段去討好學生家長和村婦們。此外克萊恩還很迷信,尤其相信鬼神,喜歡聽村婦講各種鬼故事,最后卻被鬼故事嚇得魂飛魄散。
而影片中的伊卡博德·克萊恩完全顛覆了歐文筆下的主人公,轉而變成英俊瀟灑、足智多謀、英勇善戰、除暴安良的紐約神探。他克服重重困難、揭開層層謎團終于破解了無頭騎士的殺人真相,最后贏得了花季少女卡翠娜的愛情。
歐文筆下的卡翠娜并不像影片里描繪的那樣是正面形象。她愛賣弄風情,表面上和克萊恩談戀愛,暗地里卻將他玩弄于股掌之間。假裝和克萊恩談戀愛的真實目的是激發戀人布魯姆的嫉妒,從而把他降伏得牢牢的。正如故事的敘述者所言,“這是一種詭計”。卡翠娜并不是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而是在愛情上精于算計的女人。
影片中的卡翠娜卻是一位善良、正直、聰穎的女孩,在得知父親參與謀害格萊特并霸占其家產的時候,也想保護父親,但正義最終戰勝了她,她犧牲親情,暗中幫助克萊恩探案,勇敢表達自己的愛情,最后獲得幸福。
歐文故事里卡翠娜的戀人布魯姆是個村野之夫,“身材魁梧,喜歡大叫大鬧,是性情暴躁傲慢的紈绔子弟……是本
鄉一帶的英雄,素以臂力過人,以好勇斗狠聞名……他從不下田務農,也沒有任何精神追求,倒是天天領著一伙人,招搖過市”。為了得到卡翠娜,他假扮無頭騎士利用惡作劇將情敵克萊思趕出了睡谷。而影片中的布魯姆充滿正義感,出于嫉妒,也曾假扮無頭騎士利用南瓜做的假人頭恐嚇情敵,然而當危難降臨,他卻勇敢地與克萊恩一道和無頭騎士搏斗,最后犧牲生命保護了情敵。
影片中卡翠娜的繼母形象是導演伯頓重新塑造的,她的形象完壘脫離原作。這一形象的塑造對于影片情節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頭騎士殺人的真相出自于這位惡毒繼母的告白,直到影片結尾,謀殺事件的層層迷障才由她一一揭開。
克萊恩的母親形象也是脫離小說內容在影片中重新塑造的:童年的克萊恩和母親在一起的魔幻場景,母親被父親謀害的血腥場面,作為插敘,也有效渲染了影片的魔幻色彩,同時也諷刺了人類的惡毒與殘忍。
4主題表現
從主題表達上講,歐文的故事和伯頓的電影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根據時代背景,歐文想要表達的主題是諷刺歐洲殖民者的貪婪和侵略的本性,克萊恩代表的正是18世紀的殖民統治者。歐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輕松幽默的,對克萊思的貪婪他是這樣描述的:“他的一對大綠眼珠,溜溜地望著凡·塔塞爾這座溫暖住宅周圍的那些肥沃的草地、豐饒的小麥田、裸麥田、養麥田和玉米田,以及果實累累的果園,心里不由思慕著將要繼承這一切財產的姑娘。”
而影片《斷頭谷》的主題在于抨擊人類的惡毒、暴力和殘忍,表現主題的方式是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和嚇人的鬼魂形象。伯頓在片中創作的那棵造型古怪、矗立在黑暗森林里的死亡之樹大大增添了影片的哥特式恐怖氣氛:樹洞里一顆顆鮮血淋淋的頭顱,樹干上滲出的鮮血,無不讓人感到恐懼惡心。《斷頭谷》再一次讓觀眾領略了伯頓一貫堅持的哥特式的陰暗、絕望、荒誕、死亡的創作風格。
二、關于后現代語境下的演繹與顛覆
美國后現代作品主要表現出顛覆性、隨意性、零散性、互文性、游戲性,反權威性、反歷史性、戲仿與狂歡等特征,同時宣揚暴力和殘忍也是美國后現代派創作的一大特色。后現代文化體現著金錢的力量,商品化的邏輯貫穿于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所有的文化成為一種適合市場需要、可供買賣的東西,視覺文化的娛樂性便成了媒體和觀眾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利益的驅動下,消費邏輯可能把任何經典文化、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產品拿來消費一番,從而消解其經典性、高雅性和精英性,使其成為大眾咀嚼的話題。《斷頭谷》正是迎合了這種市場需求,滿足了觀眾尋求感官刺激的渴望,迎合了觀眾對視覺暴力和視覺狂歡化的需要,因此影片才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收益。然而,表層的審美體驗是短暫和膚淺的,就像吸毒者的暫時幻覺,片刻的狂歡之后,觀眾并不能真正體驗到作品的深刻內含和創作價值。那么如何客觀地來看待伯頓導演對經典作品的改編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伯頓高超的導演才能,他將歐文小說中的那個“無頭騎士”的民間傳說演繹得淋漓盡致。原小說中提到的那個傳說似乎只是迷信而已,因為結局的那個啼笑皆非的鬧劇是對這一恐怖傳說的一大嘲諷。而伯頓在改編這個作品時,卻偏偏抓住這一神秘傳說,進而盡情發揮想象,對無頭騎士進行演繹加工。他加入了現代偵探小說的元素,從一起連環命案人手,設置層層謎障,增加必要的情節和人物,使得影片離奇復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片利用各種血腥場面極力夸大和諷刺人類的惡毒、險惡與殘忍。卡翠娜的繼母竟然能夠操縱鬼魂屠殺數人以達到自己霸占財富的目的,這一點上,伯頓對人類險惡的揭露并不亞于莎士比亞。莎翁作品中的人物都受到鬼魂的驅使與操控,而伯頓把人類的險惡提升到了可以操控幽靈的地步,不能不說是一大超越,伯頓的想象力也可見一斑。卡翠娜繼母的險惡毒辣可與麥克白夫人、哈姆雷特之父以及李爾王之女相媲美。
其次,伯頓利用電腦合成技術和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使得影片更加陰森恐怖、撲朔迷離、懸念迭起,哥特式的恐怖氣氛使得影片極具市場效應。影片塑造的造型奇特的死亡之樹的魔幻景象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影片極大地迎合了現代觀眾的口吻,具有極大的市場感召力,因而取得了上佳的票房收益。
然而,為了迎合觀眾和取得市場效益,摻雜過多的商業化元素,徹底顛覆原作主題使經典作品庸俗化的做法值得商榷。畢竟,原作所要表現的主題是緊扣時代背景的。如果要徹底推翻原作主題,不妨另起名字,以免使觀眾對原作及原作者產生誤讀和誤解。例如,國內影視界對《西游記》的戲仿,取名《春光燦爛豬八戒》《大話西游》《情癲大圣》等,既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應,又不會使觀眾對原作產生誤解。因此,《斷頭谷》雖然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但是它在聲稱忠實原著的口號下對原著的徹底顛覆并不可取。